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挖坑要距树根10-15厘米,回填要盖干沙减少蒸发。”清晨五点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潘梦真一边重复着技术要点,一边在梭梭树苗周围仔细挖着蓄水坑。这是他在民勤治沙的第二年,去年还是队员的他,如今已成长为24人团队的团长。
从实验室到沙漠的跨越
“我的家乡在陕西榆林,那里的毛乌素沙漠虽然近乎消失,但每年春秋时节,天空还是会突然昏黄,细密的沙粒敲打着窗棂。”潘梦真说着。这种刻在记忆里的沙尘暴体验,让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人生首次民勤之行。同样激动的还有甘肃姑娘朱蓉,当听说要为家乡治沙,她满心都是“终于有机会为这片土地出份力”的期待。“在学校听说要来甘肃治沙的那一刻,我非常触动。原来不只有我们深爱这片土地,还有这么多五湖四海的朋友也愿意来帮助这里。”
去年,这支仅有9人的小队在民勤待了短短七天,却带回了足以改变很多人想法的故事。“我们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报告厅里,讲述梭梭树的故事;在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睁大眼睛听我们描述如何给树苗浇水。”令潘梦真惊喜的是,这些宣讲像播撒的种子般生根发芽——今年的团队规模扩大到了24人,成员来自江苏、广东、东北等全国各地。
在多数人眼中,理科专业的学生,似乎该在实验室里钻研代码与图纸,而这次三位同学和队友们利用暑假时间深入沙漠挥锹挖坑的经历,却生动展现了理工科青年投身生态保护的另一种可能。文淼静最初也觉得“维护树苗只是出体力”,可实践中才发现,专业知识与治沙并非毫无关联——就像她们后来用AI助力沙漠诗会那样,科技与生态的结合,本就藏着无限可能。“我们既能在学校攻克学术难题,也能在沙漠里和志愿者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朱蓉的话,道出了当代理工科青年的多元模样。
1.2万棵梭梭的守护日记
1.2万棵梭梭树,是这个24人团队努力的见证。维护一棵树的流程,早已刻在团队成员的记忆里:在距离树苗 10-15 厘米处挖坑,形成蓄水坑;六七人合力提着水管,将铁管插进树根方向浇水,确保水分直达根部;待水渗入沙土后,再用干沙回填,减少蒸发。“挖坑-浇水-回填”——简单的三步,在沙漠里,却成了对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民勤的高温是最大的“拦路虎”,进驻第一天就有同学中暑。“最大的考验还是天气”,朱蓉感叹道,“沙漠的烈日像火炉般炙烤,我们只能趁清晨抢时间干活。有时突然扬沙漫天,黄沙蔽日,我们就不得不暂停工作。”但她话锋一转,“但这些困难反而让我们更敬佩常年坚守在这里的治沙人。”
除了日常的维护工作,队员们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小朋友亲手制作的祝福木牌。“我们把木牌挂在梭梭树上,”文淼静说,“让孩子们的希望陪伴树苗共同成长。”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治沙实践,成为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生态文明传播。每一个木牌上都写着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祝福,这些来自江南的期盼在西北沙漠中随风作响,将绿色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中。
朱蓉记得,去年来的时候,基地周围只有零星的绿色,今年再看,三面都种满了望不到头的梭梭树,“每天要走半小时甚至坐车才能到维护区域,可看到那片绿意,所有辛苦都值了。”
最让队员们动容的是那些看似枯萎的树苗。潘梦真描述道:“有些梭梭苗干枯得就像沙漠中的枯枝,让人很难相信它们还活着。但当地的治沙人却能用慧眼识别生命的迹象,告诉我们这些树苗只是在休眠等待雨露。”于是,队员们也学会了用希望浇灌每一棵看似无望的树苗,相信生命的奇迹会在沙漠中绽放。
十四天的坚守,精心呵护的一万二千棵梭梭,不仅让沙漠多了几分绿意,更在这群南航学子心中种下了永恒的绿色信念。也正是在沙漠中的这段经历,让这群年轻人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久久为功”。
沙漠中的“AI诗会”
在治沙间隙,一场别开生面的“AI诗会”在沙漠中举行。
这场别开生面的“AI沙漠诗会”源于一次特别的相遇。团队成员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民勤当地有一位特殊的农民诗人 ——“田鼠大婶”。这位本名裴爱民的农家妇女,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在劳作之余坚持写诗20余年,用诗歌记录沙漠生活的点滴。
“读到田鼠大婶的诗句‘沙漠里的梭梭树,是大地绿色的纽扣’时,我们被深深打动了。”潘梦真回忆道。实践团特意拜访了这位农民诗人,在她简朴的农家小院里,听她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她告诉我们,写诗就像种树,都需要坚持和热爱。”
受此启发,团队萌生了举办“AI诗会”的想法。“我们想用最前沿的科技,传承最传统的治沙精神。”负责活动策划的文淼静介绍,诗会采用开放式创作模式,同学们既可以自行创作,也可以借助AI工具,输入“梭梭树”“治沙人”“绿洲”等关键词生成诗歌。在腾格里沙漠的星空下,一场别开生面的AI诗会举行。来自南航等十余所高校的学子们与当地治沙人围坐在一起,用诗歌诉说治沙故事,用科技传递绿色梦想。
潘梦真特别喜欢“当沙退绿进的故事生长,民勤的黎明,正从治沙人的瞳孔里缓缓升起”这句诗。她深有感触地说:“当你真的走进这片沙漠,亲眼看到治沙人那双饱经风沙却依然明亮的眼睛,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们的瞳孔里,不仅映照着民勤的黎明,更承载着几代治沙人的希望与坚守。”
朱蓉分享了田鼠大婶的诗句:“‘我们是沙海里的萤火虫,用微光连成银河’。这句话完美诠释了治沙工作的真谛。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如萤火,但当千千万万的萤火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片沙漠。”她记得田鼠大婶朗诵这首诗时,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光亮,那是一种历经风沙洗礼后依然炽热的希望。
这些诗句不仅传递着美的感受,更引发了学子们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潘梦真说:“我们常用代码和算法解决问题,但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科技是理性的,诗歌是感性的,在沙漠治理这件事上,二者缺一不可。”
诗会结束后,学子们准备将这些诗句制作成电子明信片,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这些融合了科技与人文的作品引发大家的关注,让更多人因为这些诗歌开始了解民勤,关注荒漠化治理。
“这就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力量,”潘梦真总结道,“它让治沙不再只是枯燥的数据和辛苦的劳作,而是变成了可感知、可传播、可参与的美好事业。当更多的人被感动、被启发,民勤的绿色梦想就会传播得更远。”
在这场特殊的沙漠诗会中,南航学子不仅用科技赋能治沙,更用人文温暖治沙。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与人文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在民勤的沙漠中,这两个车轮正并驾齐驱,载着绿色的希望驶向更远的未来。
航天精神与治沙精神的交融
作为航空航天院校的学生,他们在这片沙漠中找到了专业与治沙的联结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坐落在戈壁沙漠中,”朱蓉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治沙精神有着共通的内核。”
在潘梦真看来,航天需要创新、坚持、细致、探索,“治沙也是一样的,而更重要的是团结。一个人干不了这样伟大的事业,我们需要的是拧成一股绳的精气神。”
正是这种将个人融入集体的信念,让他们在践行“两山”理念时有了更深的体会。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这群20岁左右的青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理解。朱蓉看到了生态恢复带来的经济效益:“蜜瓜、人参果、沙葱已成为民勤的特色产业。”潘梦真则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财富:“治沙过程中孕育的强大精神力量,本身也是一方‘金山银山’。”
离别时,队员们在自己维护的梭梭树上挂起来自江苏小朋友的祝福木牌。“小树快长大”——这是跨越2000公里的绿色约定,也成了生态保护事业的希望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