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焦点访谈丨共筑血肉长城 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焦点访谈丨共筑血肉长城 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29 20:42

  今天,我们继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节目《历史照耀今天》。在八路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同时,根据地民众自发组建起规模空前的“支前大军”:老妈妈将珍藏多年的嫁妆棉被拆了做成军鞋,识字班妇女在油灯下连夜抄写标语、制作红旗来鼓舞士气。各村村民组织了“烙饼突击队”,昼夜不停烙制出20多万张杂粮饼,青壮年运输队肩挑车推形成百余里的送粮长龙,摧不垮的“钢铁补给线”是民心所向,让每寸土地都成为埋葬侵略者的战场。

  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到晋察冀根据地考察。一路上,许多场景让他震撼。

  在完县,福尔曼看到村民从枯井中取出小米。井壁的暗门后藏有3米深的储粮洞,洞口用蜘蛛网伪装,这是村民为八路军储藏的粮食。在唐县某村的戏台台板下,是通往后山的地道入口。村里郎中的药箱夹层里藏着发报机的零件。放羊娃稚嫩的歌声里,暗含着传递的情报。

  无数这样的细节让福尔曼对“人民战争”这个词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在著作《北行漫记》中写下了这个问题:“一支缺粮少弹的军队,如何在死亡包围中越战越强?”

  许多来晋察冀根据地访问的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心中都带着这个疑问。他们想不通,这块根据地周边盘踞着大量日军,经常遭日军“扫荡”,它是如何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壮大的?

  聂荣臻元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关键的一条就是——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

  依靠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就遵循的理念。回望抗战史,每到生死存亡时刻,只有真正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突破困境、迎来希望。

  时间回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装备和战术优势,一路强势进攻。国民党军队因装备落后、战术被动,尤其没有对民众进行有效动员,无法形成足够的抵抗力量,战场接连失利,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抗战形势急剧恶化。显然,仅仅靠正面战场和军队,中国的抗日战争难以取胜。

  真正发掘战争取胜力量源泉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的战略方针,明确要“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构建人民战争体系。

  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赢得了各界的支持。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树泉:国共两党实行了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担心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充分信任人民,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这是引领中国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路线。

  坚持依靠群众,局面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为团结各阶层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即在政权构成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1941年,延安,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感慨地说:“共产党是进步的政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

  当时在根据地有一首朴实的歌谣——“金豆豆,银豆豆,投到好人碗里头”。这是为不识字的群众参加民主选举投票想出来的方法——用豆子代替选票,投到代表不同候选人的小碗里。通过这些灵活的形式,实现了根据地80%以上群众参选。

  经济制度的设计同样充满政治智慧。

  山东莒南县佃农王德春当时算了一笔账:“原先交五斗租子只剩口粮,现在能余下一石二斗,终于敢蒸纯粮窝头了。”

  农民手里有余粮了,这源自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农民生活由此得到明显改善。以晋察冀边区为例,北岳区农民平均每户每年减租1.5石粮食,相当于多出两个月的口粮。

  在“减租减息”的同时,保留了“交租交息”政策,兼顾了地主的利益。

  这种“既团结又斗争”的微妙平衡,减少了阶级对立,撬动了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热情。

  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卡尔逊在根据地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感叹边区“用算盘和契约瓦解了日军的刺刀政策”,称“中共的经济动员是战争史上的创新”。

  人民的智慧很快化为战场上无数令人叹服的斗争场景。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抗日军民展开了神奇的地道战。日军在地面袭击,抗日军民在地下拉网。户户相通,村村相连,还设有各种巧妙机关,能藏又能打,形成巨大的地下阵地体系,给日军沉重打击。

  地雷战更让日军闻之色变。在山东海阳县,军民用自制石雷等武器,作战超过2000次,毙伤俘敌1025名。

  鲁南铁道游击队,这支活跃在日军心脏的小型抗日武装,频繁战斗在铁路运输线上,牵制了敌人兵力,阻断了侵略动脉。

  群众还积极为八路军提供情报、运输物资。

  1941年冬,因为日军的封锁,晋察冀边区部队食盐紧缺。唐县30多名妇女将2000斤食盐分装进300床棉被,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运盐行动。她们形成严密的“接力网”,历经9昼夜,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突破5道封锁线,将食盐运到前线。

  为什么人民群众能够这样英勇无畏?除了保家卫国的热情,还因为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爱护百姓的军队,是真正的“自己人”。

  在建立敌后根据地初期,八路军就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治军方略。严明的军纪贯彻在各种日常细节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宿营时要主动清扫院落,行军途中宁可露宿村外也不惊扰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群众,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人民军队风范”。

  当时,各抗日根据地,不分男女老幼,几乎都参加了抗日组织。青年男子编入自卫队,妇女参加妇救会,少年组成儿童团。站岗放哨,救治伤员,送水送粮,缝衣做鞋,人民真正成为抗战坚实的“大后方”。

  在反“扫荡”最艰难的1942年冬,晋察冀边区部队御寒成了难题。当地群众每3到5户共同做一件棉衣,有的出棉花,有的缝衣襟。河北定县群众为运送棉衣原料,有7人牺牲在封锁线上。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布料最终制成了200余套棉衣,穿在了八路军战士的身上。

  这些场景让日本侵略者震撼而恐惧。有侵华日军老兵战后陈述,“八路军像鱼游于水(民众)”,“村民宁可饿死也不透露八路军行踪,这种凝聚力令人恐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中国共产党一系列深入民心行之有效的政策的实施,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了在这一场战争过程当中,谁能够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谁能够真正成为中流砥柱。群众相信党、选择党,围绕在我们党周围,形成了抗日的最大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能够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达19块,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民兵260余万人,人口近1亿人。那些曾经计划短时间灭亡中国的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原本以为对手只是中国执政当局及其武装力量,却没想到,那些被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筑起了一座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是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高山。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漫动时节丨今日七夕,“晒”点什么?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第二场记者招待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