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梅英
“把有机肥和表土拌匀,再盖地膜,温度就能提升3℃。”近日,在海拔4500米的山南市洛扎县杰罗布镇温室里,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站长、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刘玉红蹲在地上,一边示范,一边用藏语向围在身旁的牧民讲解。
据了解,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专家在拉康镇松布曲新村、杰罗布镇、边巴乡和生格乡连续举办5场现场培训,帮助当地牧民在庭院、温室成功种下小白菜、大白菜、莴笋等首批蔬菜。
松布曲新村作为搬迁村,村民全部来自那曲牧区,从未种过菜。专家根据该村蔬菜种植需求,结合该村无地可用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村民院内地块,免费为其建成6座温棚,并提供蔬菜种子、地膜和有机肥。“以前院子里只堆牛粪,哪会种菜,多亏了专家帮忙,我们以后也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了。”村民普琼次仁笑着说。
针对边巴乡、拉康镇和生格乡种植户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导致“大白菜抽薹、不包心,莴笋长势弱,西红柿随意生长”等问题,专家在当地蔬菜种植基地开展了设施蔬菜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生产技术指导,现场手把手指导相关生产技术要领,指导防治生产中出现小菜蛾、蚜虫、蓟马、软腐病、菌核病等病虫害问题。
据介绍,明年春季,自治区农科院蔬菜所还将向杰罗布镇、松布曲新村、色玛龙等边境村提供苹果、樱桃、葡萄等经济苗木,并继续派驻专家蹲点指导。
蔬菜所副所长杨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西藏农牧业科技创新工程,根据松布曲新村和杰罗布镇等地需求,继续开展庭院大棚建设,通过专家一对一远程指导,第一时间响应当地技术需求,积极培养乡村果蔬及食用菌技术骨干,助力高原边境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