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首页> 时政频道> 要闻 > 正文

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来源:新华网2025-09-01 08:06

  十四年抗战岁月,四万万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苦难深重的民族在绝境中奋起。这之中有一群人,埋首书卷间,他们是钻研真理的学者;走出实验室,他们是胸怀信仰的战士。

  吴运铎、茅以升、汤飞凡、竺可桢……从研制枪炮到护佑生命,从保障民生到传承学脉,广大知识分子挺起时代的脊梁,为这场伟大胜利注入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力量。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大义,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他们手握科技“利器”奔赴战场

  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内,首任所长吴运铎的雕像前,总有人驻足凝望。穿过弥漫硝烟,他“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仍在叩击着瞻仰者的心灵。

  “拿枪和修枪、造枪都是革命的需要。”1938年参加新四军后,吴运铎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手拿锉刀、钻头的革命战士。

  敌人一次次包围、扫荡,就抬着机器打游击;缺钢、铜等原材料,就想方设法自制土原料、土设备……一穷二白之中,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让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

  为了研制杀敌利器,3次重伤在吴运铎身上留下了百余处伤口和数十块弹片。在一次修复炮弹时,他遭遇雷管爆炸重伤昏迷十几天,醒来后硬是挣扎着重返工厂:“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民族危亡关头,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以科学创造为武器,义无反顾投身抗战的洪流。他们中,有人服务战场捍卫国土山河,有人为国计民生筑起坚固堡垒。

  冶金专家陆达毅然从德国回国,在太行山上“土洋结合”创新工艺,打开了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的路子;

  无线电专家罗沛霖放弃优厚条件奔赴延安,收集收音机、手电筒里的干电池,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烧酒代替酒精、杜梨木当绝缘材料,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农学家沈骊英坚持在田间育种,她培育出的杂交麦种,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代粮食增产……

  夏末傍晚的钱塘江大桥,夕阳给来往穿梭的车辆、骑行散步的游人镀上一层金色;桥墩上斑驳的弹痕,藏进了光影之中。

  抗战时期,桥梁专家茅以升与侵略者的铁蹄赛跑,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用两年半时间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座战时的生命通道,转移100多万军民,抢运出的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杭州危在旦夕。为阻止日军进攻,茅以升挥泪炸毁了仅建成89天的大桥,留下八字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1946年,茅以升带着拼死守护的14箱建桥资料,回到劫后的杭州重修大桥。1953年,钱塘江大桥恢复通车,服役至今。

  一座座矿厂开工、一口口油井运转、一块块盐田丰产……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战火中建造起“科技长城”,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他们救死扶伤筑起生命防线

  战火纷飞的年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至暗时刻,一批医学科学家以绷带为盾牌、以手术刀为武器,在战火中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也应该能到!”这是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队长、生理学家林可胜冒着空袭炮火发出的强音。

  国难当头,各方面爱国人士纷纷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身新加坡华侨家庭的林可胜就是其中一员。

  1938年初,林可胜在武汉汉口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救护总队随后辗转长沙、祁阳,直到迁至贵阳市郊图云关。

  一边培训医护、推防疫计划、组流动医疗队救前线士兵,一边奔走募资、开办药械工厂……林可胜建立起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培训了超1.5万名医护人员,先后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极大阻止了战斗减员。

  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敷药900万人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一个个生命重焕活力,一支支队伍恢复战力,不屈的民族在血与火中顽强生长。

  “眼看要做亡国奴,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又有什么用?”抗战爆发后,已在沙眼病原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中断既有研究,毅然走出实验室,加入前线医疗队。

  淞沪会战中,他在离火线仅几百米的救护站连续工作二十多天,炮火多次轰炸,也未曾后退。

  1941年,青霉素问世的消息轰动全球,但这种“神药”对中国而言却遥不可及——菌株昂贵、技术封锁、战时运输几乎断绝。

  汤飞凡下定决心:研制中国自己的青霉素!彼时,他已随中央防疫处辗转至昆明郊外,实验条件极其简陋。没有仪器,自己动手做;没有原料,发动全员“寻霉”。最后,竟在一只旧皮鞋上找到了可用的青霉菌株。

  经过复杂提纯,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国产青霉素终于诞生,为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抗日战场上的“心外第一刀”张超昧,为抗战救护事业多方奔走的颜福庆,培养出一批战地医护骨干的殷希彭……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白衣战士以科学精神和医学信仰,筑起一道不屈的生命防线。

  他们在战火中传承科学火种

  贵州湄潭县文庙内的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里,泛黄的地图和信件、锈迹斑斑的仪器,无声地讲述着一段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浙江大学被迫西迁。时任校长竺可桢率领师生,历时两年多,穿越六省,最终定址遵义、湄潭。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山河破碎的年代里,教育的使命从未被忘却。

  昏黄的油灯下,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破旧的唐家祠堂里,谈家桢搭起实验室,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遵义、湄潭七年办学,浙大师生在庙宇祠堂中授课、做实验,诞生了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浙大不是孤例。抗战时期,众多科学家在烽火硝烟中,守护着科学火种。

  同济大学历经六次迁校,辗转九省,最终落脚四川李庄。艰难岁月里,生物学家童第周与妻子叶毓芬举债买下一台旧显微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坚持实验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童第周完成了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科学的火种,不仅在实验室里燃烧,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播撒。

  地质学家黄汲清深入西部开展地质调查,他提出的陆相生油论,为日后我国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身患残疾的科普作家高士其以笔为枪,用通俗生动的科学小品传播防疫知识、激发民众抗战意识……

  如今,湄潭文庙依旧肃穆,但它所见证的早已不再是流亡与困顿。浙江大学与湄潭县合作共建的茶叶研究院,正将昔日的科学火种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们以科学护山河的担当、同民族共命运的风骨,化作不朽的精神火种,点亮历史,映照未来。

  策划:陈芳

  记者:温竞华、顾天成、徐鹏航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

  • 习近平会见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