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日报网9月2日电 “第一次尝到中国的猕猴桃就被征服了,现在它成了我们全家的最爱。”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超市里,艾古丽·萨迪科娃正在购买来自中国陕西的猕猴桃。这已成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合作日益紧密的生动写照。
味蕾,往往是民心相通最直接的桥梁。2024年,仅陕西省就向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地区出口水果3万吨。中国优质水果以稳定供应赢得信任,而来自中亚的蜂蜜、坚果等特色农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市场的货架上。
从黄土高原的果园到中亚的棉田,从节水灌溉技术到种业创新突破,在这条跨越国界的“绿色”合作之路上,种子正萌芽,希望正生长。
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一名当地消费者正在购买中国水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业作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自2019年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落户陕西杨凌以来,已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全维度合作体系。数据显示,六年间该基地与其他成员国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20个实训基地,累计派出73批次专家团队,开展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推动多项创新技术实现跨国转化应用。
中国与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合作,不仅聚焦技术层面的交流共享,更延伸至经贸领域的深度互动。2025年杨凌示范区的“出口日程表”彰显了合作热度;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约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国自成员国进口农产品136.6亿美元。这种双向合作模式催生了惊人的增长动能,凸显了合作的强劲活力与互补性。
技术交流的落地,正悄然改变着其他上合组织成员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郊区的棉田里,中国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使5公顷节水滴灌示范田实现棉花单产200%以上增长的同时节水50%。如今这项技术已在中亚国家推广200万公顷,预计每年为乌兹别克斯坦节省农业用水80至100亿立方米。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阿托克区土地里正在生长的中国花椰菜幼苗。(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此同时,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阿托克地区,来自中国的花椰菜种子已广泛种植,占当地年种植量的70%以上。这些由天津科研团队培育的品种,不仅突破了当地产业瓶颈,更使许多贫困小农户的收成实现近乎翻倍增长。据悉,该类种子已在上合组织国家累计推广超过100万亩,成为“小而美”农业合作的典范。
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国在分享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更复杂多元的环境中验证和优化自身技术体系,推动进一步创新。正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丝路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所言:“生态系统无国界,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2025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实现减贫与发展是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共同诉求,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农业合作正以科技为桥、以贸易为路,迈向更加深入与可持续的未来。
(编译:马芮 审校:齐磊 韩鹤 吴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