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智里的文物故事”系列】
作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最重要的藏石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与埃及“罗赛塔石碑”、约旦“摩押石”、墨西哥“授时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这真实地反映了学界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重大历史价值的普遍认可。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前夕,记者随 “数智文遗陕西行”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了这块著名碑刻。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据了解,“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景教”则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于唐代传入中国后的名称。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此碑详尽记述了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之间,景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及教义教规,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其价值背后,还藏着一段文物保护故事——此碑约在唐武宗灭佛期间被埋入地下,至明天启年间重新出土,一些在华传教士即将碑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由此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欧洲学者在认识此碑的价值后,主张此碑应搬移到欧洲,于是,丹麦人荷尔姆来到西安,企图用三千两白银收买此碑,运往伦敦。后被当地官府制止,只允许将复制碑石运走,该碑碑身、龟趺先后移往西安碑林,幸运地保全下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策划:李政葳 撰文:孙满桃 摄制:王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