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当传统技艺的拓包轻叩碑文,数字粒子同时在云端重构历史图景,拓印技艺正跨越时空界限,诠释着“保护”与“传承”的深层含义。这座集合千年匠艺与前沿科技的博物馆既保留了千年墨痕的温度,又让金石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
9月15日,“数智文遗陕西行”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馆正积极打造数字化的“碑林”环境。
观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韩杏沅介绍,该馆已启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借助高精度数字化扫描技术,对馆藏“断千字文刻石”“峄山刻石”“颜家庙碑”等珍贵碑刻进行全面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并通过LED大屏幕,清晰呈现碑文细节与书法神韵,实现内容永久性数字存档与高效利用。
韩杏沅提到,该项目不仅为碑刻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极大减少了实物展陈带来的磨损风险,也拓展了文物展示与巡展的多元路径,推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中“活”下去、传开来。
观众尝试感应互动装置,感受穿越唐朝的奇幻体验。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观众操作互动装置。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记者看到,在刻碑互动区,有一款基于大型触摸屏的沉浸式模拟刻碑体验。来自北京的王女士通过简单的触控操作,完成选择碑石、描红、雕刻等一系列步骤,体验了一把刻碑的工艺流程。互动过程中伴有石粉飞溅特效,互动体验逼真。刻碑完成后,屏幕出现二维码,扫码即可将带有个人印章的碑刻作品图片保存到手机。“非常便于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王女士说。
观众体验刻碑互动后扫码下载电子版作品。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在临摹互动区,用户同样可以通过互动屏,临摹历代名碑书法,在趣味互动中学习书法知识,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结合碑刻纹饰元素,感受碑刻的线刻艺术之美。扫码互动更是增强趣味互动体验,引发用户分享欲望。
西安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结合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博物馆。
展厅中汉字组成的视觉影像展示。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据了解,该馆陈列展示“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昭陵六骏”“淳化阁帖”“陵墓石刻”及宗教造像等精品文物,现有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珍品、西安碑林文化历史、于右任与鸳鸯七志斋藏石、中古碑志与丝绸之路等展览。馆内收藏展示的四千余方汉代至近代各类碑刻,时代序列完整、多种书体兼备。因此,该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老的石刻书库”。
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馆以720°全景音视频影像形式,完成了馆区室内外建筑及文物的全覆盖实景采集,利用VR云展厅技术打造了文庙、碑林、石刻艺术室、石刻艺术馆的3D虚拟展馆,遴选300件/组重点文物进行特别展示和详细说明。此外,为抵御地震威胁,这座“石质书库”穿上了由数字化科技织就的“三重防护”……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守护千年石碑的方式已焕然一新。(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