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数智里的文物故事”系列】
“纸会腐烂,脑子会忘,但石头不会说谎。”当现代人还在为网盘失效、电子文档丢失焦虑时,唐朝人早已给出解决方案:把儒家经典刻上石头。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办前夕,记者随“数智文遗陕西行”全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了解“开成石经”这部厚重的石质图书。
“开成石经”碑。光明网记者李伯玺 摄
因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故得名“开成石经”。包含114块青石,双面刻字,共228面,字数650252字,内容包含儒家十二经。
唐代印刷术未普及,科举考试依赖手抄经典,易出现讹误与版本混乱,唐文宗为统一教材标准,命郑覃等人校勘经典后刻石,确保权威性。“开成石经”是现存儒家石经中保存完好之年代最早者,被喻为“古代版高考教材”。这套“古代知识硬盘”,不仅以“搬砖式存储”击败了时间,更用硬核技术诠释了何为“文化刻骨铭心”。
“开成石经”不仅是教材,更是唐代官方盖章的“知识正本”,学生需对照石碑校勘抄本,教师甚至带学生到碑林“查资料”,堪称古代版“学术查重”。其“硬核”之处在于:石碑一锤定音,改一个字需搬动整块巨石,成本堪比现代区块链技术;无电力、无服务器,却比云存储更“抗造”,历经地震、战火仍存世千年;即便今天,学者校勘古籍仍以这部石经为基准,堪称“中国古代最硬核云服务器”。
策划:李政葳 撰文:孙满桃 摄制:王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