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张晨昊)9月1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在陕西西安举办。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在会上表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本质是多元主体协同、技术人文共振、跨文明价值共享的能力网络,它不仅是文化资源的全球流动,更是文明基因的深度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光明网记者 赵金悦、潘迪/摄
潘力表示,全球文化遗产传播力,是以“技术为翼、叙事为桥、价值为核”的文明互鉴能力,其核心是从“物”到“精神”的升维,需要突破空间、时间、价值三个维度。与此同时,传播力还需要“生态圈”的土壤滋养。这个生态圈是“技术、叙事、主体、价值”的共生体。
在潘力看来,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需以“四力”为筋骨、“三见”为魂魄。构建传播矩阵,需要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四力”协同,“见人”“见物”“见精神”的“三见”精神则能够穿透文明内核。此外,潘力还提到生态圈经典案例,即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共舞。要认识到传播即力量,构建文明互鉴的新秩序。
潘力认为,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传播力“生态圈”的真谛,在于打破文化传播的单一性与孤立性,以“多元主体协同、多样形式融合、多维价值共振”为核心,将文物、传播者、受众、技术、平台等要素串联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作为文博人,要树立有效传播的理念,将传播从附加任务转为职业职能融入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