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当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从技术探索迈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如何让分散的数字资源“活”起来、让创新成果“守”得住、让行业发展“齐”步走?构建数据共享、版权保护、标准制定的协同机制,正是破题的关键所在。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嘉宾们围绕“开放·共治”这一议题,分享自身见解。从中不难窥探出文化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尝试。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主论坛现场。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 赵金悦 潘迪/摄
摆在首位的,便是数据共享。作为拥有超过250个民族,语言、故事、音乐、舞蹈、艺术及古老传统丰富多彩的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有着贝宁王国等诸多文化遗产。但眼下,这些文化瑰宝却面临着时间流逝、环境影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被年轻一代遗忘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数字化逐渐成为保护、保存、传播文化瑰宝的重要工具,而开放与协作治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常秘穆赫塔尔・亚瓦勒・穆罕默德分享道,其国家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便是将开放存取作为保护原则,为国家纪念碑、博物馆等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服务于尼日利亚民众,更要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档案的存取权限,让北京的孩子也能像拉各斯的孩子一样,轻松体验奥龙族祖先雕像的虚拟巡礼之旅。”
孟加拉国驻华大使穆罕默德・纳兹穆尔・伊斯兰指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全球可及”,譬如孟加拉国的学生可以借助VR等数字化技术虚拟探索西安兵马俑或敦煌壁画,西安的研究者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研究孟加拉国巴格哈特清真寺的建筑奇迹。
需要明确的是,开放不意味着“放任”,版权保护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健康发展的底线。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的复制、传播变得简便,也让侵权风险随之增加。为防范文化数据滥用、未授权复制等,孟加拉国通过了《2023年版权法案》,实现版权制度现代化,既扩大数字内容保护范围,又为民间文化、视力障碍群体设立专门条款,同时允许学术和教育使用文化相关产权。
版权保护既保障了创作者与机构的合法权益,又为合理利用留出了空间,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中实现“久久为功”的良性循环。就像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提到的那样,数字化实施前必须要解决守护者的知情同意、署名权与补偿机制三个核心问题。在此过程中,根本要求是尊重文化遗产与传统规约。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是一个相互尊重、共享利益、承担道德责任的共同体。”穆赫塔尔·亚瓦勒·穆罕默德建议,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联接各国历史,警惕数字鸿沟,持续协作保障数据公平,同时加强文化领域数字技能建设,制定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主权的全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遗产数字化在规范中前行。
《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 赵金悦 潘迪/摄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展现了跨界协作的广泛成果: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大英博物馆等44家机构打造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实现跨国文化资源整合;中突合作的突尼斯本阿鲁斯森林遗址考古项目,建立联合技术标准与多语种数据库;“数字洛阳”项目则将碎片化成果转化为沉浸式虚拟场景,增强观众参与感……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遗产数字化不是“独角戏”。从数据共享打破壁垒,到版权保护守住底线,再到标准制定规范方向,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唯有构建开放协同的机制,方能让数字技术成为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持续传递历史温度、绽放时代光彩。(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