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办。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国际艺术史学会原主席朱青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推动全球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前沿的微痕扫描技术,可以把很多文化遗产中看不见的细节,清晰地扫描下来,再进行算法计算,并通过专家参与做好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建造数据库做好这些成果的索引,打造出'IIML’这一标识图像和实物的图像系统。”朱青生说。
据了解,对于“IIML图像标注系统”的实践工作,朱青生及其团队自1995年便已开始。这项成果有效推动了艺术、考古、文博领域的图像、实物资料融入AI 时代的智能化跃迁,突破了计算机图像科学现有局限,已开始应用在埃及、希腊的图像数据库项目之中,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朱青生看来,我们如今身处数字时代,不仅要记录保存文化遗产,更要推论和补充文化遗产已经遗失的部分,并通过对文化遗产研究和解释,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历史和文明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建造基于有中国本体思维——“有生于无”的数字时代本体论,给未来世界提供更多可能性。
拍摄:田津金
制作:田津金
统筹: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