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遗产数字化·光明观察”系列述评⑥
古都西安,灞河北岸。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这里举行。
步入会场,环绕三侧的是一场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在这里,多个国家的近百项成果惊艳亮相,VR/AR、裸眼3D交互等前沿技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沉浸体验的“时空现场”;穿过精品展,便是论坛开幕式、主论坛大厅,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9个国际组织的8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等议题各抒己见、出谋划策。
场内论坛与场外展览彼此呼应,勾勒出文化与科技深度交融的精彩画面。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会场外场景。
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数智重生
“请大家佩戴好VR头戴设备,让我们共同进入数字文明的星河……”在论坛开幕式现场,参会嘉宾戴上VR眼镜,观看论坛宣传片,沉浸式感受数字技术守护人类共同记忆的丰硕成果。
曾几何时,巴黎圣母院的烈焰吞噬了数个世纪的文明记忆。那一刻,世界为之叹息。此刻,现场嘉宾通过VR设备,就能瞬间“走入”借助数字技术重生的这座文化瑰宝。这一刻,奇迹悄然发生。
开幕式上嘉宾们通过VR头戴设备观看宣传片。
论坛期间,不少与会嘉宾都提到数字技术在保护修复、智慧管理、内容挖掘、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并对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无限可能满怀希冀。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借力数字孪生技术与前沿科技,将推动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安德鲁·斯坦斯提到,文化遗产数字化意味着一次深刻变革,是对文明传承方式的重新定义。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澎湃的当下,运用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关乎文化永续留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之举。但技术应用的边界同样需要被关注。
“数字化并不等于永久保存,更不一定意味着真实还原。版权归属、伦理边界、网络安全乃至文化内涵的传播失真,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这样说。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刁常宇也坦言,在文物领域,大模型的表现仍未能企及常规应用的门槛,要探索正规授权、有序共享的数据集构建路径,方能具备构建文物大模型数据集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的核心,始终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文明本真。正如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言:“若能平衡好各方利益,数字化技术将成为实现人类保护生物和文化遗产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上,工作人员展示虚拟现实影院。
产业融合,让文化价值走深走实
如何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如何将文化遗产数据转化为跨行业创新动力?如何通过文化产业带动更多民众了解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
论坛上,多国嘉宾就文化与产业的融合路径畅谈见解:
——“来自本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多种文化在肯尼亚和谐融汇,并跨越了国界。我们提倡把很多文化项目放到一线实践当中,并提倡对话和交流。”布隆迪青年、体育和文化部部长助理恩达吉杰·侯赛因这样说。
——“大英博物馆官方导览App选择的方案是,授权供应商开发,自主掌握内容设计,保持这些项目的韧性、可持续性和灵活性,从中获得收益。”大英博物馆移动数字部主任林伊蔓这样说。
——“AI将改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它可以变成‘顶级画师’来修复壁画,重现800多年前的艺术。”AMD大中华区副总裁纪朝晖这样说。
在这杆“产业称”的两侧,分别是“文化密码”和“商业逻辑”。从本土实践到国际合作,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转化,文化遗产数字化正构建起“保护—传承—利用”的全链条生态。此外,数据共享、版权保护、标准制定等产业协同机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论坛期间,有业内人士建议,应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广泛认可的数据标准、元数据规范与互操作协议,充分呼应世界遗产保护的“普世价值”;探索构建全球性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框架,在确保安全伦理的前提下,促进高质量数据的合规共享和高效利用。
“数字技术为文化瑰宝的保存、记录与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技术与知识产权相结合,数字文化将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赋能企业发展、激发旅游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安德鲁·斯坦斯说。
中外嘉宾在主论坛现场聆听发言。
国际合作,全球民众共享文明瑰宝
“赞比亚和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文化遗产的收集、展示、保护、传承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赞比亚旅游与文化部部长罗德尼·西孔巴,讲述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
尼日利亚艺术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常秘穆赫塔尔·亚瓦勒·穆罕默德也深表认同。在他看来,大部分文化遗产“脆弱”易损,面临着时间流逝、环境影响、被年轻一代遗忘等风险。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不佳、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在此背景下,坚持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开放包容的多方机制,深化数字技术、数字资源、专业人才、技术标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努力弥合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防范数字化发展失衡可能带来的“数字失忆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这些挑战,唯有凝聚共识、携手共进,方能找到破局之路。作为数字领域的新兴国际组织,世界互联网大会始终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使命,打造全球互联网领域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交流平台。本届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就是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跨越国界的合作是弥合数字鸿沟,实现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共荣共享的必由之路。”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表示,未来,应重点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让数字技术成为缩小保护差距的工具而非壁垒,推动形成“技术共研、经验共享、文明互鉴”的可持续合作生态,助力人类文明实现多元共荣和永续传承。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植文化根脉,把握数字机遇,不断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水平,携手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撰文:雷渺鑫 孔繁鑫 张晨昊 孙满桃 摄影:赵金悦 潘迪 李伯玺 编辑:李政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