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黄金纽带上,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起点,正将“水韵江苏”的基因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在这里,铁路与航道交汇,青春与创新同频。一批批青年建设者把智慧写入智能系统的代码,把奋斗融进碧波万顷的海运征程,为智能码头运转、国际班列流通注入青春力量。一座百年老港与一群年轻身影,正共同以水为墨,绘就现代化港城的崭新画卷。
吞吐翻番:老港“逆袭”的智慧秘籍
庙岭集装箱码头控制中心,TOS系统上线运行标志着连云港港数智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这个集成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的“智慧大脑”,实现了船舶计划、堆场调度、理货作业全流程数字化。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连云港港已开辟集装箱航线99条,陆上开通6条国际班列线路,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46亿吨。
在智能化改造中,连云港港积极应用无人驾驶集卡、自动化轨道吊等先进设备,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管控系统。这些新技术与港口作业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安全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除了智能系统,连云港港智能化跃升的背后,还有一群勤勤恳恳奋斗在一线的技术工匠,袁宏伟是其中一员。从普通技术员到创新领军人物,袁宏伟在33年的职业生涯中完成100余项技术革新,获国家专利15项。袁宏伟介绍道:“第一项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项发明是‘环眼吊钩防脱钩装置’,它不仅能使胶合板作业效率提升60%,还能降低工人作业时的安全隐患。”此外,他还带领团队研发出全国首台ZLY550型管桩装卸机,投入使用后实现钢管装卸半自动化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200%以上。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袁宏伟始终践行工匠精神,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港口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动力。“搞创新也要一代跟上一代。”袁宏伟这样说。他以育人为使命,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激励更多产业工人扎根海港、奉献拼搏。
在一大批技术人才的推动下,连云港港的智能化改造不断深化。如今,连云港港已形成以连云港区为主体、赣榆港区为北翼、徐圩和灌河港区为南翼的“一体两翼”组合港格局。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89个,最大深水泊位达40万吨,年设计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
中哈“速通”:海陆联运的绿色走廊
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成飞正忙碌地调度着国际班列。这位“85后”生产操作部副经理曾带领团队创下昼夜装卸火车301车的生产纪录,在极端天气中驻守一线、随机应变,保障了港口疏运效率,避免货物压港。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零碳园区建设,预计年底前实现园区内主要设备电动化。”成飞表示。目前,基地已完成零碳园区建设整体方案编制,与江苏海洋大学、国网电科院等联合开展“源网荷储”等关键技术产学研合作。未来,园区将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推动绿色物流体系成型。
作为哈萨克斯坦小麦过境中国的唯一离境口岸,连云港自2017年首次开通小麦经中国至东南亚的通道以来,持续优化运输模式。智能场站系统与数字调度模式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成飞表示:“过去没有智能系统,集装箱装车需逐个核对,效率低下。现在每个集装箱都拥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输入箱号即可实时定位,装车效率大幅提升。”原本需要20多个小时的装车作业,现在仅需约100分钟。
今年6月,在连云港海关、铁路等多部门协同推动下,一条保障粮食品质的“绿色高速通道”也正式启用。依托多式联运海关辅助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货物在港核销放行效率提升约70%。一批62箱的哈麦集装箱,从铁路转海运仅用时1小时,再次刷新陆海联运的时效纪录。
从智慧港口到绿色物流基地,连云港正以水为脉,书写着“水韵江苏”的现代篇章。青春力量在这里汇聚,创新精神在这里绽放,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荔枝新闻记者/宁海瑞 张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