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耕云播雨八十载
——4位气象人的气象故事
1945年,人民气象事业从陕西延安凤凰山下起步。80年来,气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布局科学、综合立体的气象观测体系,气象服务成为覆盖面最广、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气象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
新时代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气象部门将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重要战略定位,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不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护佑人民福祉安康、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版选取4个故事,以亲历者视角,讲述鲜活实践,反映气象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编 者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台台长李希燕
“递进式气象服务筑起生命防线”
本报记者 李茂颖
今年5月30日傍晚,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暴雨像瀑布一样,从独龙江上空倾泻而下。
此时,独龙江乡的降水量已达到95.7毫米。
独龙江一带,峰高坡陡、土层浅薄,一年中300余天有雨。每至雨季,陡峭的地形更是如同导流槽,快速汇聚雨水,让地质灾害风险陡增。
紧盯气象雷达、卫星云图,参考数值预报结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台分析研判,这场雨还会持续,并且预计未来24小时累计雨量可能突破150毫米。此时,贡山县还处于较低级别的预警状态,情况非常紧急。
“我们立即开展了‘1262’递进式服务,连续发布预警,明确12小时强降水落区为贡山县全境,独龙江乡为6小时强降水落区。”怒江州气象台台长李希燕说。
李希燕所说的“1262”机制,是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动建立的防汛预警叫应联动机制。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大于50毫米降雨落区,并精确到县(区),提前6小时、2小时预报大于50毫米降雨落区,并精确到乡镇(街道);地方防汛部门依据气象部门预报,提前12小时划定重点防范区域,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转移特殊重点人群;提前2小时组织转移受影响区域人员。
预警信息发出后,贡山县防汛指挥部果断提升应急响应级别,各级政府预置救援力量,关停景区、封闭道路,组织群众转移和巡查防守。独龙江乡立即升级应对措施,组织包乡包村干部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的村民,关闭独龙江景区,疏散游客。
得益于提前预警,全州3500多人紧急避险转移,实现人员零伤亡。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气象预警更精准、更及时。李希燕介绍,怒江州近年来持续加密观测站网建设,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也从过去的10多公里提升至1—3公里。“气象卫星云图、雷达产品等可在几分钟内更新一次,精准定位乡镇级强降水落区,支撑预报员做到递进式预报。”李希燕说。
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独龙江暴雨应对的实践,是气象递进式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和升级的缩影。
“递进式气象服务筑起生命防线,群众的防灾意识也在提升。”李希燕说,现在大家不仅会主动关注气象公众号,还会询问如何接收预警信息。
目前,怒江州气象预警信息可精准送达目标人群。
【链接】
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气象部门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加强临灾预警“叫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暴雨、台风、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到年均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0.3%。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
“天气变幻无常,气象服务不能停”
本报记者 张文豪
金秋时节,河南商丘柘城县的一片玉米地里,植株整齐挺拔、穗大粒饱。
然而,今年7月,这里的玉米叶在烈日下卷成了细条。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余卫东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
7月16日,余卫东在研究所高标准农田作物实景监测系统中发现,豫南、豫东部分地区的玉米叶片开始卷曲。
“叶子卷成这样,说明植株已严重缺水。7月是夏玉米生长发育旺盛期。再不下雨,产量要受影响。”余卫东说。他立刻查阅未来7—10天预报,发现依然没有有效降水。
情况紧急,余卫东迅速组织团队融合卫星遥感与地面观测数据,制作出未来一周的土壤水分预报图,精准锁定干旱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段。
“我们不仅要看天,还要懂农时。”他说,在作物干旱耐受临界值到来前发出预警,立即采取措施,可以避免灾害。
7月24日,河南省气象局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夏玉米花期高温预警。
一条预警,为河南部署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指导抗旱赢得了先机。
预警是起点,后续的应对更为关键。
余卫东和团队连续撰写多份专题报告送至相关部门,提出抗旱措施建议,全省各地迅速启动“一喷多促”和灌溉保墒工作。7—8月,河南累计浇灌面积达1.24亿亩次,旱情得到缓解。
“那段时间,我几乎没在晚上10点前下过班。”余卫东笑着说,“看到墒情缓解、玉米逐渐恢复生机,就觉得值了。”
从事农业气象服务30余年,余卫东习惯了与天气“赛跑”。从最初的人工观测到如今的多源数据融合,从经验判断到智能网格预报,他见证并参与推动了河南农业气象服务的现代化进程。
眼下,余卫东和同事正紧张投入到“三秋”气象服务工作中,为秋收秋种提供气象支撑。
余卫东认为,农业气象服务既要“顶天”——紧跟科技前沿,也要“立地”——扎根农田、服务农民。“天气变幻无常,气象服务不能停。”他说。
【链接】
在保障生产发展方面,气象部门实施粮食保丰、交通保畅、能源保供、新质生产力保稳等气象赋能增益行动,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前,气象服务扩展到70多个行业大类,深度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气象台台长徐佳男
“把热爱融进每一次日出预报里”
本报记者 刘军国
凌晨4点多,东方泛起鱼肚白,众人静候第一缕阳光跃出海面……今年夏天,无数人慕名来到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观看海上日出。
近年来,“追光”看日出在海盐很火。2024年,204.23万人次的游客涌向这里。“追光”热的背后,是一群气象人的默默守护。他们用专业的气象服务,把游客“碰运气等日出”的忐忑,变成了“按预报赏晨光”的笃定。
2022年夏天,海盐县气象台台长徐佳男带领团队开始在微信、微博上发布简单的日出预报。
然而,杭州湾地区复杂的天气条件,常常让预报“失准”。与此同时,游客们的需求也越来越细。
徐佳男带领团队提档升级日出气象服务,收集历年日出时段的云量、湿度、风力数据,分析杭州湾大雾的形成规律。“我们还跑到观景台跟游客聊天,了解游客的需求。”徐佳男说,团队把游客关心的舒适度、安全性、环境美不美等都纳入考量。
去年9月,海盐县气象台制定并出台地方性技术规范——《日出观赏气象综合条件等级》。技术规范让海盐的日出预报更为精细,不仅预报观日出时间、日出可见指数,还预报人体舒适度指数、日出观赏安全指数、日出观赏环境指数及日出观赏气象综合条件等级等方面。
“目前人们能看到的每一项气象要素指标,背后都是海量的观测和数据校准。”徐佳男说,团队每天根据实际日出场景校准预报结论,一点点把准确率提至87%。
如今,海盐气象台已经能提前两天作出日出预报,还能告诉游客“明天日出时可能有云海,最佳观赏点在‘敕海观塘’城市阳台”。
“我拿着相机追海盐日出多年,以前总因为大雾空跑。”摄影爱好者郭秋敏说,现在有了日出预报,常能精准捕捉到“金边日出”的绝美瞬间,“是气象人帮我们锁定了‘美好’。”
从原先的手绘记录,到屏幕里的精准云图;从预报“能不能看见”,到守护“看得舒心”……海盐气象人坦言:“把热爱融进每一次日出预报里,糅进游客笑脸上的第一缕阳光里。”
气象台的这份守护,也在为海盐的发展助力。2024年,海盐县住宿、餐饮营业额突破6.89亿元,同比增长22.1%。
【链接】
在保障生活富裕方面,气象服务全方位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和城市工作中,持续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开发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比如,精细化气象预报覆盖全国3058个3A级以上景区和5万多个景点;健康气象预警产品覆盖流感、紫外线、高温健康、花粉过敏等17类风险。
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赵世发
“打开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大门’”
本报记者 高 炳
仲秋时节,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商洛市,层林尽染。
作为陕西唯一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地级市,商洛的森林覆盖率达69.6%,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气候资源富集。
保障这方青山绿水,作为科技支撑部门,气象部门身负重任。
“数据打‘根基’,监测作‘前哨’,用‘数字’为科学决策做支撑。”在陕西省商洛市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赵世发看来,建设一张“秦岭气候生态监测站网”至关重要。
3部X波段天气雷达、2站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376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如今,商洛已构建起秦岭气候生态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
赵世发告诉记者,目前已形成了联合多部门、融合多源数据的28TB秦岭气候生态数据集,成为保护秦岭生态、开发气候生态资源的重要依据。
气象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助力生态修复,平均每年作业10余次。
近年来,商洛开始积极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走进山阳县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一面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负氧离子数、人体舒适度、云海和朝霞预报指数等信息。不少游客围在显示屏前,讨论着当天出现云海的可能性。
“过去,游客想看云海,全凭运气。”赵世发说,气象部门可提前24小时预判云海出现的概率,“据此形成的‘云海指数预报’,准确率达90%。”
“我们根据预报,安排了行程,果然看到了云海。”西安游客刘雨彤兴奋地说。
为激活生态旅游资源,商洛市气象局还以慢直播形式,展示塔云山、金丝峡等地的云海景观,去年在线观看人数上百万人次;此外,还打造了红叶、晚霞、日出等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17处。
核桃,是商洛的“山中之宝”。在核桃种植区域,气象部门布设了多个气象监测站。“通过分析数据,及时为农户提供建议,护航核桃产业发展。”赵世发说。
如今,商洛市气象部门探索建立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研发出涵盖植被生长、碳汇、生态农业、气候康养、气候旅游等11大类63种精细化服务产品。
“它们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大门’。”赵世发说。
【链接】
在保障生态良好方面,气象部门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气候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路径,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提升风能、太阳能预报质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5年,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积增加降水1865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