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7岁参军,亲历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他是开国大典上驾驶坦克驶过天安门的车长;是黑山阻击战里迎着弹雨排雷的战士;是鸭绿江边抱着炸药包爬向敌堡的勇士。
高殿生,是老一辈革命者的生动缩影,从战火纷飞的峥嵘年代,到国泰民安的和平岁月,“信念坚定、不怕牺牲、谦逊务实、坚守初心”的精神,始终刻在他的骨子里。他的一生,是“忠诚”的写照:对国家忠诚,对战友忠诚,“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随时光的流逝而动摇。
坦克里的 “脚语密码”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高殿生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光——那天,他身着戎装站在坦克上,作为受阅部队的一员,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在天安门城楼前宣告诞生。
为了能在阅兵式上展现坦克兵的最佳风貌,高殿生与战友们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当年,我军的坦克全是缴获装备,型号不同、重量不一,就连油门松紧、启动速度都各不相同。要保持整齐划一极为困难。坦克舱内无线电信号嘈杂,指挥效果极差。高殿生和战友摸索出一套类似摩斯密码的“脚踩肩膀”指挥方式:脚尖点两下是向右,脚跟点一下是后退,两脚齐点是前进……这藏在铁甲中的“脚语”,成为方阵整齐的秘密。
阅兵当天,高殿生穿上军装,整装待发,仿佛即将奔赴战场。当朱德总司令高喊“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时,他使出全身力气回应。那一刻,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牺牲的战友。
主持人王宁:当时阅兵式刚开始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出现在您眼前。
高殿生:对。
主持人王宁:是什么样?
高殿生:朱德总司令喊一声,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大家就万岁、万岁、万岁。
主持人王宁:您喊这六个字的时候是什么样?
高殿生:觉得反正是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声音洪亮、杀声有力。
主持人王宁:那是你们的部队,那是你们用自己的血、泪、生命换来的。
高殿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有不胜利的时候,打就得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个准则和这种意志。
主持人王宁:那个时候不是您一个人在喊了,您也在替所有的战士们喊,替所有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喊。
高殿生:对。
从放牛娃到抗战将士
这个曾经只为一口饭挣扎的放牛娃,怀揣着对温饱最原始的渴望,走进了第四野战军坦克团,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就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驶向了波澜壮阔的战场。入伍半年后,高殿生被分配学习坦克驾驶与维修。凭着放牛娃的韧劲和聪慧,他很快掌握了坦克复杂的技术。
真正的考验,在战场上等着他。黑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的三大阻击战之一,也是高殿生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战,他所在的营驻守在距高地约700米处,肩负排雷与装甲威慑的重任。激战三天三夜,前线补给中断,他们蜷缩在密不透风、憋闷的坦克舱里,寸步不离岗位。头顶是呼啸的子弹,耳边是炸响的炮火,可没有一个人退缩。正是这份坚守,为黑山阻击战的胜利筑牢了钢铁屏障。
从懵懂的放牛娃到驰骋战场的钢铁战士,高殿生用他的青春与热血,亲历并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主持人王宁:您当时知道这场战役对整个辽沈战役有多重要吗?
高殿生:它要打赢了,以后战争都胜了,它要打输了,什么也打不回来了。
王宁:所以那个时候这就是一个信念吧?
高殿生:就是一个信念。大伙怎么办?要命还是要地方?
高殿生:异口同声,要地方不要人。
主持人王宁:那场仗胜的那一天,那一刻,啥样啊?
高殿生:热泪盈眶啊,就在那哭啊,就是哭,说不出来。
主动请缨炸碉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卫家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一年后,高殿生随部队赴朝作战。他们部队负责驻守鸭绿江,严密监视着敌军,随时准备发起拦截,用钢铁防线守护着中朝边境的安全。
平静的警戒任务,被一个清晨的紧急情况打破:敌军在鸭绿江对岸筑起一座碉堡,黑洞洞的枪眼正指江面,一旦我军有渡江行动,必将遭遇猛烈火力封锁,威胁极大。高殿生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战友组成的小分队夜渡炸碉堡。当时,鸭绿江大桥已经被敌军轰炸成断桥,断裂的钢梁斜插在冰冷的江水中,三人轮流抱着长圆形的炸药包,冒着生命危险踩着断桥的残骸涉水前进,用炸药包摧毁了敌军的碉堡。
95岁的高殿生用一生诠释了“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的故事,是新中国成长历程中最动人的注脚。
高殿生:过了江就往里爬,像个癞蛤蟆似的往那爬,要不你上不去,你被他发现你就没命,得偷着过去,放在怀里这么搂着,用这手搂在肚底下,往草坪上走,把他的一个碉堡给炸了。
主持人王宁:那时候一点都不怕死啊。
高殿生:哎呀,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有一个不怕死的精神。
总策划丨孙杰
制片人丨沈公孚 李瑞
总摄像丨杨帆
策划丨李静编导丨周丹
视效指导丨梁达
摄影师丨安健实 柳子涵 徐昇 胡文奇 翟翾宁 安同庆
剪辑丨商俊泽 江昌隆
编辑丨王子琪 刘梓含 戴逸 张一娇 马璇
新媒体运营丨赵雪
视觉设计丨王刚 公一然 陈璐 田诗雨
剧照丨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