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站在长江江苏段航船的甲板上,能感到江风猎猎。而在临近的船只上,却上演了新奇的一幕:一架无人机带着“空中外卖”从岸边穿梭往来,稳稳降落到甲板上。10月14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采访团登上航船,探寻“气象+海事”协同护航江苏长江黄金水道安全高效运行的“密码”。
“在正在航行的货轮上,船员通过手机下单,外卖员将商品送到飞行基地,由无人机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像紧缺的药品、生鲜水果,甚至是一杯热腾腾的咖啡,都能实现不停航配送。”江苏长江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斌道出原委,无人机能够和航船保持“同向同速、相对静止”,航船不再需要停靠在港口码头才能进行物资补给。
无人机在长江上送货。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供图 陈晓颖/摄
在这条日渐繁忙的“空中物流线”背后,少不了气象系统的高科技“加持”。
“我们开发的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具备30公里飞行半径,能够实时监测航道能见度、风速风向等关键数据,如同为这些无人机装上了一双‘智慧眼睛’。”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振东表示,沿着长江布设的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则在结构及系统上对多种气象传感器实现高度集成化设计,虽小巧却全能,采集的数据实时汇总到海事云平台,为“空中配送”无人机提供决策建议。
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光明网记者姬尊雨/摄
这正是江苏气象与海事合作服务保障长江黄金水道安全运行的一个缩影。江苏省气象局针对长江黄金水道安全运行保障需求,聚焦大风、大雾、强对流等关键灾害性天气,创新构建“省市协同、市县一体”的港航气象服务机制。2024年9月4日,江苏海事局与江苏省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深化合作。
据介绍,长江江苏段作为典型的江海一体化世界级河口型水域,承担着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全线航路曲折、洲汊纵横,沿线桥梁密布、渡线交织,年均船舶进出港超300万艘次。面对复杂的通航环境与严峻的安全风险,精准可靠的气象保障服务对航道安全畅通和区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对航运有影响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大雾等,我们联合省气象局在沿江、沿海设置了监控点位,结合深度学习技术,重点突破江面能见度智能识别、强对流天气外推预警等关键技术。打通融合多方数据,研发港口作业风险指数、船舶航行安全等级、航线气象风险评估等系列量化产品。”南京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唐尧介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江苏共建成52套水上交通气象监测站,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
长江江苏段。光明网记者姬尊雨/摄
基于智能网格预报,江苏省气象局面向长江航道提供46个分段的精细化分区预报;通过滚动更新与风险预判,关键预警平均提前3—6小时发布,年内发布短时预警产品283份、服务产品9种。
智慧港航气象服务系统。光明网记者姬尊雨/摄
聚焦“精细化服务”,能够为不同船舶类型、航行区域及作业场景,提供兼具提前量与针对性的差异化风险提示与决策建议,实现从“一刀切”管控到“场景化”精细指引。双方联合研发航运企业数字化服务系统,累计向辖区180家航运企业精准推送港航气象日报322期,助力航运公司有效落实防灾减灾等主体安全责任。(光明网记者姬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