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践行强农报国使命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践行强农报国使命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17 07:30

  中国农业大学走过120年

  践行强农报国使命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本报记者 吴 丹 丁雅诵

  泱泱中华,农为邦本;百廿学府,教泽流长。

  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筹建,中国农业大学由此肇始,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随之发轫。走过12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农大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星河,为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富庶之梦不遗余力,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殷殷期许、谆谆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校友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与强国建设同频,与民族复兴同行。

  育英才

  厚植情怀,练就本领

  2025年开学典礼现场,参与九三阅兵广场合唱团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们,让激昂的抗战歌曲再次回响在校园。他们以歌传情、以声言志,“持续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从青春之歌到培根铸魂,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依托于扎实的课程体系与深厚的育人实践。

  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把思政课堂搬到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完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资深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互促学”成长梯队……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肯定同学们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创新回答。

  纵横交错的田野,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云南大理古生村,一幅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田地,方方正正的田块引人注目。常规有机方案、绿色产品方案、有机优化方案……每个田块前竖着一块牌子,上面详尽记录着种植的蔬菜品种、施肥方式以及种植目标。这里是科技小院的试验田。

  “住农家院、自己做饭,要忙实验,还要忙村里的事,每天团团转。”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隋宪鑫说,“但是时间久了,看着洱海更清了,村民增收了,那种感觉,透着甜!”

  深深扎根于农村大地的科技小院,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建立200多个科技小院,并推广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越来越多农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到西部扎根,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工学院毕业生叶松林选择留在河北曲周农村,流转承包了千亩农田,从事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研究;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沈倩西来到云南西畴县西洒镇么洒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专业与热忱谱写壮乡苗岭的振兴之歌……努力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记于心、敏于行。

  解民生

  弘扬传统,强农报国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两座灰白色的石墙庄严耸立,“教民稼穑”4个遒劲的大字,见证了这所高等学府的办学初心。

  农业,国之大者,民生之基,与亿万百姓紧密相连。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正是一代代农大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担当。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一批青年教师,一头扎进河北曲周,立下“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的誓言。他们挽着裤腿,背着行李,蹚着泥水进村;与老百姓一个锅里吃饭,一身泥、一身汗地在盐碱滩上摸爬滚打……昔日的盐碱滩,变身为如今的米粮川。

  “农大老师帮我们把土地变了个样,也把村里人的生活变了个样。”曲周百姓朴实的话语,道出农大人的孜孜以求,那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种出最饱满的粮食,惠及千家万户。

  有多少农大人心甘情愿地奉献在广袤农村?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养了30余万知农爱农人才。

  还有一个回答更让人动容,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第六任站长郝晋珉说:“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农大人扎根乡土。我只知道,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在这儿,我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也在这儿。”

  躬耕乡土,服务乡村,更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汇聚而来。

  甘肃民勤,青土湖畔芦苇摇曳、百鸟飞翔。如画风光的背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康绍忠30年的坚守。面对石羊河流域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康绍忠带领学生揭示了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用高效的灌溉模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云南勐腊,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住进河边村。在与村民的交往中,一个复合型产业的构想逐步产生:在保留橡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打造兼具现代舒适性与民族特色的“瑶族妈妈的客房”,发展休闲旅游。曾经的贫困村,成了小有名气的打卡地。

  从东北黑土到海南热土,从青藏高原到黄淮海平原,野外实验站、教授工作站、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如星辰般散落在祖国大地上,勾勒出农大人干事创业的生动图景。

  治学问

  国之所需,科研所向

  两个甲子,中国农业大学写就农业科技创新史上的诸多“第一”:

  1988年,发现新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1992年,建成世界第一座利用自然冷源的大型实用果蔬保鲜库;2005年,培育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猪,我国成为第七个掌握猪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国家……

  瞄准前沿,敢为人先。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起,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8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00余项。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全方位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农大人的科研方向在哪里?国之所需,科研所向。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为了这一目标,农学院教授陈绍江不懈奋斗。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种子市值最大的作物。玉米产量突破的关键在于培育杂交新品种,而亲本纯化的漫长周期曾是最大障碍。

  为了攻克“慢”的难题,陈绍江带领团队无数次地探索、求证,足迹遍布全国主要玉米产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成功研发出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亲本选育周期从8代缩短至2代,育种速度提升4倍以上,为玉米育种装上强劲的“中国引擎”。

  自2021年提出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以来,中国农业大学举全校之力,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园艺、草业等种业重大需求,推动种业科技创新。

  ——立足基础研究,筑牢创新根基。玉米、小麦耐密株型以及广谱抗病基因的鉴定,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奠定坚实基础;绿色增产增效理论,突破高产与高效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首次发现可转移多黏菌素等耐药新基因及其机制,推动全球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调整。

  ——锚定国家需求,攻克“卡脖子”技术。自主基因编辑器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种业核心技术垄断;“丰登”“神农”“范蠡”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高速精量播种机、农田扬尘监测系统等智慧农业系统及装备,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农大师生以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助力现代农业腾飞。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校将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坚决扛起‘国字号’的使命和责任,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说。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从一部手机看“世界工厂”创新蝶变

  • 陆军“风雷”飞行表演队亮相第七届天津直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