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时代先锋话传承】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是党中央在延安创立的第一所艺术院校。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被誉为“新中国文艺的摇篮”。1996年,学院恢复重建,继承发扬“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秉承“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院训,发展至今,成为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
这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桥儿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10月17日,记者随“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走进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在这座曾经的延安艺术殿堂,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李延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延安鲁艺到延大鲁艺,鲁艺的名字未变,“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也同样不变。李延俊表示,延安大学鲁艺学院始终秉承“传承鲁艺薪火,践行延安精神”,坚守“艺术为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推动这一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排练旧址。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李延俊介绍,学院不仅将红色文化与黄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更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乡镇参与艺术服务与社会实践,使青年学子在真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时代脉搏与人民需求,从而深刻理解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工作者的根本意识与使命所在。
历经八十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的延大鲁艺依然保留着与当年的延安鲁艺相同的创作基因。但坚守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这种薪火相传的创作基因中,“不变”的是“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与反映时代、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变”的则是创作的主题、题材与表现形式,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天主教堂曾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李延俊介绍,近年来,学院在教学与创作中积极从历史经典中汲取养分。学院积极组织师生深入革命旧址与黄土地采风,创作红色与黄土为题材的作品,并在期末考试中加以体现;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复排延安时期的民族经典歌剧《白毛女》,并将《黄河大合唱》作为每年“5·23”鲁艺艺术节的保留演出,同时走出校门,走进延安的中小学进行专场演出。在此基础上,学院原创的音乐舞蹈史诗《延安》已经巡演20多场,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汲取到延安精神的力量,为未来的发展和担当树立文化自信。
1940年5月,冼星海受党中央安排赴莫斯科工作,其妻钱韵玲与女儿冼妮娜由鲁艺东山搬至此处居住。
鲁艺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文艺作品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在新时代,它启示我们文艺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关键一环。李延俊表示,学院积极融入到地方的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与黄土风情转化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进行红色教育,让鲁艺精神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中绽放新的生命力。
“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鲁艺精神的价值在于‘救亡图存’,那么在新时代,其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坐标。”李延俊说。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撰文:张晨昊 摄制:赵鹏超 包装:赵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