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我在老区“种”青春】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把荒芜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成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模范。
然而,灌溉系统年久失修、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保水性差……种种影响之下,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却曾一度萎缩。
近年来,延安市成立南泥湾开发区,围绕“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总体定位,以军垦、农垦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深翻土地、推广秸秆还田、改建老旧水渠、一锹一镐地修复……几年下来,从南泥湾开发区核心区到周边的高坊村、桃宝峪村等,稻田被一块块恢复、串联起来,灌溉渠和生产路纵横其间,田野生机盎然。
曾经的“烂泥湾”变“好江南”,靠的是八路军359旅将士的镢头。如今,让土地重焕生机却需要拿起新“镢头”。
近年来,当地采取水系连通、水源涵养、生态恢复等措施,对河道、湿地等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和有效保护,同步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守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2019年底,这里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同时,南泥湾开发区还规划建设了以南泥湾镇为核心,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现代农业、健康养老、蓝色科技为一体的旅游集聚区。通过开发一系列影视、戏剧作品,打造红色教育培训、黄土风情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等文旅产品,南泥湾的文化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湿地观鸟、特色农产品品鉴……丰富的体验、多样的业态不断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南泥湾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从359旅的镢头到如今的智慧农机,从当年的军垦屯田到今天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南泥湾“拓荒”的故事从未停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图片及部分设计元素由AI生成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统筹:赵鹏超 制作:赵鹏超、田津金 设计:杨经国
参考来源:央广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