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辽阔的戈壁滩上,活跃着一群女性社会组织带头人、志愿者。近年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妇联的引领下,她们致力于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将温暖送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身边。
在戈壁滩架起爱的“桥梁”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女企业家协会的爱心妈妈与结对的孩子一起读书。
“阿姨,你就像我的妈妈!”当留守儿童艾力紧握住伊帕尔汗公司副总经理哈靖的手时,活动场馆的灯光映亮了孩子眼角闪烁的泪花。这一幕发生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上,是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女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协会)49名会员响应妇联开展的“木兰·暖心关爱行动”,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温情缩影。
协会会员革命古丽·加合布江于2014年自发组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最初只有6人,如今队伍已壮大至210人。十年间,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各级妇联的引领下,她们采用“一对一”“多对一”模式,累计帮扶困境儿童超百人次。2024年秋,她们开展“因爱结缘 用爱相伴”主题活动,7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成功结对,并在参观科技馆、体验非遗竹编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不断增进情感,为长期帮扶奠定了基础。此外,协会理事王彩霞发起“梧桐助学”项目,每年拿出5000元,定向资助两名困境学生,这份坚持从未间断;协会会员徐占占每年为困境儿童捐献冬衣、鞋帽20余套(件);协会会员营海燕自2011年以来,为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7团一个困境家庭的姐妹俩持续提供学费和生活费。
协会成立以来,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她们组织会员参观由当地妇联打造的可克达拉市军垦家风馆,并参与家风宣讲,借助妇联“木兰•巾帼大学习大宣讲”活动品牌,让优良家风在欢声笑语中浸润人心。为精准赋能基层治理,协会还以“三新”领域妇联组织为依托,发挥协会优势,联合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从结对儿童的灿烂笑脸,到家风宣讲现场的动人讲述,再到矛盾调解后的握手言和,第四师女企业家协会在戈壁滩上搭起了一架架爱的“桥梁”,为边疆妇女儿童和家庭传递着关爱和温暖。
社区课堂为家庭赋能
在国学课堂上,老师为孩子们讲述孔子的故事。
在石河子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第十三中学的国学课堂上,讲师陈小燕正在给孩子们讲述“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事,之后带领孩子们诵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围在陈小燕周围交谈着,希望老师能经常给他们上国学课。
这次活动由石河子德慧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实施。中心秉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宗旨,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传播优秀家风故事,以好家风涵养社区好风气。
中心已在多个社区开设经典诵读课300余场,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100余场。孩子们通过诵读《少年中国说》,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在学习传统餐桌礼仪中,感受中国礼仪风俗和文化内涵;在“乐背诗词 我最行”活动中,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心借助传统经典中的家训、家书、家风等内容,面向社区居民组织家庭家教家风知识讲座,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同时,组织开展“智慧父母加油站”“向日葵家庭教育成长沙龙”“悦心读书会”等主题活动,强化家长的系统性学习。这些活动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密切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2025年,该中心成为首批通过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认证的家庭心理教育全国协作行动服务站之一。展望未来,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用好专家、讲师、社会组织、服务人员四支队伍,通过文化活动为家庭教育赋能,为边疆儿童筑起一道温暖的“守护墙”。
爱心妈妈护苗成长
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我特别喜欢去儿童服务站,你们像妈妈一样关心我,这里就像家一样温暖,”女孩娅菲依偎在志愿者怀里说。娅菲的爸爸因脑梗住院,妈妈在医院全天候照顾,无暇顾及女儿,娅菲不得不在同学家轮流吃住。石河子白杨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志愿者发现了这一情况,便展开了对娅菲的关爱帮扶,不仅在她生日当天,为她策划了一个充满惊喜的生日会,还推荐她参加了师市团委在暑假组织的辽疆青少年融情夏令营活动。
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扎根兵团、重点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女性社会组织,通过搭建爱心妈妈志愿者交流成长平台,持续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志愿服务。
自2015年起,在学校和社区支持下,中心开始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行“一对一”助学走访。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走进深山牧民的放牧点、煤矿矿区,通过走访确认资助对象后,联合兵团红石慈善基金会,在腾讯公益等平台发布资助信息寻找资助人。多年来,中心负责人孔燕和爱心妈妈团队已走访1500多户困难家庭,为268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匹配了长期资助人,每月为其提供200-300元生活补助,累计资助金额达150万元。除物质资助外,她们还会定期上门走访,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课业辅导与心理疏导服务。
2017年,中心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打造儿童服务站,致力于服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这里,志愿者们举办小课堂,向儿童普及安全知识;组织合唱团,开设文化辅导课程,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自信心。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文化研学,第一次登台表演……许多孩子的“第一次”是在儿童服务站体验的。儿童服务站用舒适的环境、丰富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带来家的温暖,增进了外来务工家庭在社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截至目前,中心已建立11个儿童服务站,服务儿童超过15万人次。
2024年,在妇联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心成立妇委会,更加注重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儿童性教育、安全教育等,守护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成长之路。
13年来,从“一对一”助学,再到建立儿童服务站,中心的志愿者们不仅教会了孩子安全知识,也填补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缺失。如今,268名接受长期资助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中,有数十人考入大学,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让孔燕欣慰的是,有些受助儿童走向工作岗位后,从受助人变成资助人,接过了爱心助学的“接力棒”。志愿者们的坚持,正悄然改变着戈壁滩上更多孩子的命运。(光明网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