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记得在2000年,我对创业初期的20多名员工说:我们只专注做一件事,就是弹簧。这件事,前途光明又美好!
专注,是耐力也是定力。
为什么35年都没转换赛道?诱惑确实不少,同行有人转去做更“时髦”的零部件,甚至跨界。我们不是没动摇过,特别是市场波动、利润承压时。但每次看着车间里的线材,想到客户对精度的“苛求”,我就更加坚定:弹簧虽小,却是无数宏大系统精密运转的关键,我们不能放弃。
转型,是深化而非偏离。
早期,我们靠性价比打开市场。但随着高端汽车、精密机械对弹簧性能要求的极大提升,我们意识到必须转——从“能做”到“顶尖”。这背后是咬紧牙关的投入:重金搭建业内先进的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引进精密设备。当几千万元投进去,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看不到明确成果时;当团队夙夜攻关,因失败而压力巨大时,我也彻夜难眠。但技术突破往往就在坚持到临界点之后,为了那0.01毫米的精度跃升,我们坚持了下来。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永不停息的创新。一路走来,我们手中紧握的,唯有弹簧;我们在心中反复思索的,也唯有弹簧。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每一步,我们都走得无比坚实。(章碧鸿)
(本报记者刘军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