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抗战中的文艺力量】
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人五百万不自由。
……
要收回我们的家乡,我们得和敌人拼个生死存亡!
——《台湾少年团团歌》
1894年,中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但是,台湾同胞从未沉沦,反抗殖民统治的浪潮此起彼伏,李友邦将军就是其中的代表。1906年,李友邦出生于日据时代的台湾芦洲,从小就萌发了反抗日本统治的民族意识。

李友邦将军
据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俞凡介绍,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了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同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委任李友邦担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并晋阶为陆军少将。义勇队中多是16岁以上的青年,主要从事敌后工作,传递消息、医疗救护,有时候也会拿枪杆、上前线。少年团大多为台胞子女,均为未成年人,主要从事抗战宣传工作。

台湾少年团的小队员
少年团宣传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介绍台湾历史的,有讲述台湾同胞如何受压迫的,也有唤起台胞抗战热情的。宣传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演出为主。他们演唱过《日落西山》《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表演过多幕歌剧《农村曲》,多幕话剧《杏花春雨江南》,独幕剧《台湾小主人》《反正》《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大家》《打死汉奸》《最后胜利》《灾民泪》和《农民舞》,活报剧《帮助咱们的游击队》《捉汉奸》。少年团在金华时期,经常联系祖国各地的少年儿童团体,并与各地少年儿童报刊联络,共同宣传抗日。

台湾少年团在演出
少年团除了教官兵、工人、学生唱抗战歌曲,还会不定期上前线慰劳负伤的战士。团队中,还有一部分团员跟着义勇队做对敌宣传工作,推动日伪士兵厌战,从而争取日伪士兵的投降与反战。国民党陆军190师师长余锦源曾写信给义勇队,高度赞扬队员们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并在多个场合以义勇队和少年团为榜样激励将士。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任子薇
采写:刘琦(实习) 董大正
拍摄:许斯雅(山东大学学生)
视频制作:刘琦(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