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周,对台湾来说又是一个重要时刻。周五,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80年前,随着全民抗战的胜利,台湾的光复也彻底终结了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1895年,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噩耗传至台湾,全岛悲愤。曾击败侵台法军立下战功的林朝栋将军,奉诏内渡福建,至死没能打回台湾。父亲壮志未酬,也在儿子林祖密心中留下烙印。为了不受“倭奴之辱”,林祖密舍弃庞大家产,向日本殖民当局提出退籍申请,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不断资助岛内抗日事业。他的儿子林正亨,曾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女儿林冈,也只身奔赴大陆投身抗战。

台湾雾峰林家林祖密之孙林光辉:我祖父林祖密常常跟他们讲,有国才有家,爱家先爱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的姑妈、伯父,他们从小受到家训的影响,每一个人充满着驱逐日寇的观念。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同样感到屈辱的,还有萧家的萧道应。

台湾抗日志士萧道应之子萧开平:日本统治时代,台湾人是次等国民。到学校去,很可能日本同学就会欺负他们。
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爆发也让广大台湾同胞认识到,只有祖国抗战胜利,台湾才有可能光复,有超过5万名台湾同胞奔赴大陆投身抗日,不少人为国捐躯。在“欲救台湾,必须先救祖国”的号召下,萧道应与妻子黄素贞,在1940年春偷潜到大陆,加入了“东区服务队”。在抗日前线,萧道应担任外科医师,黄素贞则做护士,他们还利用家族在广东的积累为游击队提供物资。

林家、萧家,舍死投身抗日的还有台湾新北市的芦洲李家。16岁时,李友邦就因两度袭击日本殖民当局的派出所遭到通缉。1924年,他回到大陆,在浙江金华开始筹组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号召台湾同胞共同抗日救国。从当时一份台湾少年团名册中可以看到,参与抗日的台湾少年普遍只有10来岁。他们利用精通日语的优势,投身抗日前线。

台湾少年团团员曾东升:和队员一起上前线,对敌喊话。童音童语,有时候很有效果。俘虏抓过来之后,用日语审问他,慰劳伤兵、慰劳将士。
除了武装抗日,林家留在岛内的子嗣,也持续展开了非武装抗日行动。他们创办爱国诗社,用诗文留存民族文化的薪火。林家后人林献堂,坚持汉族传统生活方式,一生不说日语、不穿和服,他还发起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开展文化抗日。

台湾雾峰林家林幼春之孙林铭聪:希望能够唤醒台湾所有民众政治上的觉醒,所以他们到处去演讲、去办报纸。文化虽然是看不到的软实力,但实际上它是民族传承最重要的东西。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李友邦返台前,在厦门南普陀寺的石壁上,刻下了“复疆”二字。

台湾抗日志士李友邦将军之子李力群:“复”代表光复,“疆”指台湾,复疆的意义就是光复台湾。光复台湾以后回归给祖国,要给现在的台湾人知道,台湾的光复不是由台湾人光复的,是由中国大陆打倒日本才能得到光复的,要记住这一点。
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拜谒黄帝陵,以“表台湾同胞拳拳之诚”。
林光辉:“台湾光复致敬团”由林献堂带领到陕西去祭黄陵,当时他代表就光复致敬团讲了一句话,终于有了可以爱护的国家,有了可以尽忠的民族,永不愿意再见到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台湾光复纪念歌》,曾经在台湾家喻户晓,被列入台湾小学音乐教本。但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抗日历史,推行“去中国化”,美化日本殖民统治,修改历史课纲,企图割裂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台湾光复纪念歌》也从中小学课堂消失,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是,历史真的可以被割断吗?
李力群:现在台湾的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对抗日这两个字相当陌生,这是我很遗憾的一件事。

萧开平:虽然台湾光复了80年,但是现在很多民进党采取“去中国化”。现在不能讲古文,年轻的学生连最尊敬的孙中山先生都不认识了,这个也是我们很无奈的一件事情。只有强大的祖国大陆才能够把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终归要统一,而且必定统一。
80年前的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胜利,也因此为胜利的到来。所有中国人付出的努力、抗争、血泪交织的故事,都该有讲述、愿聆听、长期持续的挖掘整理和记录,记忆厚实了,心灵和土地就都无法被分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