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丁玉冰)10月2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承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开幕,论坛以“视听新时代 精品创未来”为主题。主论坛上,演员王雷就新时代视听作品的创作初心、实践路径与时代使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精品创作需始终扎根人民、坚守匠心,用影像传递信仰与温度。

演员王雷。
创作之根:人民是永恒的精神源泉
“无论媒介形态如何迭代,文艺的根始终是人民。” 王雷在发言中谈道,艺术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美,唯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才能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时代张力。回顾从《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到《功勋》李延年的创作历程,他坦言每一个让观众铭记的角色,都需要演员沉下心 “走入角色的精神世界,真正成为他”。“这些角色承载的生活质感与情感共鸣,是打动观众的关键,只有把人民的故事讲透了,角色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实践之道:沉潜打磨方出精品
谈及《我们的河山》的创作经历,王雷分享了对“匠心”的践行。为诠释抗战时期角色“庄埼风”,他花费一年时间沉潜准备:反复与编剧探讨人物精神内核,查阅大量历史资料,重看纪录片体悟时代心境。在拍摄角色与老八路“项前”告别的戏份时,他与团队设计“缝裤子” 的细节,用针线承载百姓对战士的牵挂,被导演评价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好注脚”。“精品从不是偶然,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都凝结着团队的反复推敲。”王雷强调,导演、编剧、摄影等每一环的极致追求,共同构成了精品的底色。
时代之责:用影像延续精神力量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王雷认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着精神传承的使命。《我们的河山》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及各大平台跨越“9・3”节点播出,对他而言不仅是作品的成功,更是“用影像向先辈致敬的精神接力”。对于“创未来”的内涵,他给出清晰解读:“未来不是技术的简单更新,而是信念与人民精神的延续。文艺要让人看见光、感受温度,用真情照亮观众心灵。”
王雷最后表示,演员的价值终究要靠观众的共鸣来印证。“每当看到‘演出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留言,我就更加笃定:扎根人民,作品才有生命力;贴近生活,艺术才有感染力。” 他呼吁全行业以创新为笔、以匠心为魂,共同用光影记录中国、用精品塑造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