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延水河畔乡风新

来源:人民日报2025-10-29 08:11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文明乡风”“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

  近日,本报记者行走延安,从三个特写镜头,展现这里的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感悟新时代从外到内的“山乡巨变”。

  ——编 者

  一把镢头,传承红色基因

  深秋时节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是千亩金黄稻田。

  “如今的好光景,是当年第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南泥湾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年过80岁的侯秀珍老人正倚着墙,为游客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窑洞外墙上,红漆刷成大字——“南泥湾精神代代传”。

  2020年,侯秀珍拿出全家积蓄,在自家院子盖起6间房,用于展出珍藏多年的第三五九旅革命文物和老照片。其中,一把老镢头格外引人注目。80多年前,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是第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用的就是这把老镢头。

  “当年,人们用它开荒种粮。”侯秀珍指着老镢头说,“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老镢头也不能丢。”

  有段时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萎缩。“稻田的恢复可不容易。”站在南泥湾镇南阳府村新修整的田埂上,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杰感慨。

  灌溉系统年久失修,村民们一锹一镐修复;土壤盐碱化严重,大家一点一滴改良。多年下来,从南泥湾村到周边的高坊村、桃宝峪村等,稻田被一块块恢复、串联起来。

  “‘烂泥湾’变‘好江南’,靠的是八路军将士的镢头。如今,让土地重焕生机,得靠老百姓拿起新‘镢头’。”曹杰说。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农户们提高了生产效率,干活更有精神、日子更有奔头。

  当年的军民井、窑洞,建成红色景点;征集的老照片、旧物件,陈列在村史馆……南泥湾村建成学习南泥湾精神的平台,用红色基因建设文明乡风。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特色农产品品鉴……多样的业态不断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南泥湾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延安乡村,不仅留存着332处革命旧址,更以活化传承的方式,让红色基因融入文明乡风建设。延安系统性整合文化资源,走上了“党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棵杨树,见证绿色风尚

  深秋时节,走进白于山腹地,起伏的山峦层林尽染。

  来到吴起县南沟村村史馆,墙上挂的一张照片,吸引了前来“探绿”的记者——一棵杨树,孤零零站在崖畔;远处梁峁上,光秃秃一片。照片,拍摄于2001年。

  “走,上山找树去。”跟着村民刘志宏,爬上村后小坡。只见对面山崖上,这棵杨树依旧虬枝苍劲。不同的是,它旁边的整片梁峁,已经草木蓊郁。

  1999年,延安吹响“绿色冲锋号”,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南沟村率先在延安掀起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刚开始,很多村民想不通‘封山禁牧’——种粮,人都不够吃。种草,咋够羊吃?”刘志宏记得,在村干部反复劝说下,村里人渐渐打消了疑虑,“于是大伙儿背上树苗、铁锹、干粮,穿过深沟、爬上川梁,到坡地挖坑、栽树。”

  “绿色画笔”加上“岁月流转”,换来“山川奇迹”。截至2024年底,延安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植被覆盖度达81.3%。南沟村里,也是郁郁葱葱,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退耕初期,村民家里散养的羊需要转成舍饲养殖,大伙儿都不太乐意。“现在回想,只有生态变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刘志宏说。

  改变的,不只山水。“村民们讲不出大道理,只说是过上了‘绿色生活’。”在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看来,生态理念融入乡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开始“绿色升级”。

  当年,村民匡志武养了90只羊,一直想不明白为啥要种草。如今,他却在家门口成了一名“上班族”——在村里的热门旅游项目彩虹滑道场,匡志武担任操作员,每月工资2800元。

  彩虹滑道、水上摇摆桥、苹果采摘园……旧貌换新颜的南沟,乡村旅游火了起来。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2万元。白涛感慨地说:“老区群众正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探索新生活。”

  一只腰鼓,敲出传统新声

  延安安塞,冯家营村。走进村民周志战家的小院,一阵铿锵的鼓点,打破黄土地的沉寂。

  “天气放晴,大伙儿热闹热闹!”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腰鼓挂在身上,周志战精神十足,“对游客来说,腰鼓是表演;可对咱自己人,腰鼓是拉话话交流。腰鼓里头,是咱农村的新风尚!”

  冯家营村的腰鼓手们,上过春晚,去过世博会,名气早飞出了陕北、跨出了国门。“腰鼓手成了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周志战说。

  大家是村民,也是腰鼓队的队友,身上都挂着腰鼓这张“名片”。有啥事,“当面锣对面鼓”,有啥矛盾纠纷也更好解决了。

  小小腰鼓,敲出文明新风景,也敲出致富新韵味。“一年到头,演出排得满当当!”周志战嗓门亮,一开口满是自豪,“一场演出下来,千把块钱稳稳落袋!”

  2018年,村里建起腰鼓文化村,窑洞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打卡。村支书王延斌说:“村民们忙着排节目、参加演出,钱赚了,身体棒了,吵架拌嘴的少了!”

  走进冯家营村,不仅腰鼓声入耳,农民画、剪纸也随处可见。乡风文明走廊上,色彩鲜艳的农民画,不画山水画好人——“好婆婆”陈思芳、“好媳妇”范苗……这些“身边榜样”,被村民们挂在墙上、记在心里。

  乡风文明议事会是大伙儿心中的“导航仪”。“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文明家庭”评选,道德关把得严严的,红榜人物的故事传得多了,村民们跟着学、追着赶,学好人、做好事成了新风尚。

  鼓声越来越响、鼓点越来越紧,周志战家的院子里,村民、游客,聚拢得越来越多,属于冯家营村的好戏,开了场。本报记者 张丹华 高 炳 贾丰丰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在湖北展出

  • “大地绘彩——2025年农民画大展”在国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