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段时间,我国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取得很多最新进展。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发射;世界首艘、载电量全球最大的内河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日前在湖北宜昌下水,标志着我国在内河绿色航运与智能船舶领域实现新突破……这些重大突破,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成长的注脚,更是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与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动体现。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相信很多人对这一词并不陌生,于当下而言,固本升级、创新育新,中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就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就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进一步地讲,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换上新的增长引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机器人制造、无人机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7%和69.8%,这表明人工智能正在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产品、新的业态。
再看各地地方的情况,前三季度,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产销两旺。在河南,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增速靠前,如一家品牌在郑州的生产基地,1分钟就能下线1台新能源汽车;江西追平全国大盘,亦得益于当地新兴动能的加快成长。前三季度,江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新向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清洁能源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5%、6.4%、10.9%;科技类商品增速亮眼,如浙江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05.6%,江苏省智能家电零售额增长53.5%。
今年前三季度,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我想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国家“两新”“两重”政策红利向生产端传导,推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领域扩产迭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这种政策层面的持续赋能,在国家长远发展规划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升级。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对外公布,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我特别注意到,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不仅要求科技“自立自强”,更强调“高水平”,凸显在当前全球科技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国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科技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与“魂”。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议》提出,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规划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以技术突破与要素重构为抓手,为先进制造业筑牢创新根基。
目前,距离2025年收官已经不到70天。我国前三季度产业结构调整提速,不仅对四季度经济保持稳健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也将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积蓄持久动能。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