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2日消息(记者胡苗苗 姜茸 郭璁悦)天山巍峨,层峦叠嶂;红湖澄澈,碧波轻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座百年学府静静矗立,用岁月的年轮,记录着新疆大学从烽火岁月中蹒跚起步、一路前行的峥嵘历程。
踏入新疆大学红湖校区,沿俞秀松路前行,苏联式黄楼解放楼映入眼帘——这便是承载百年红色基因的新疆大学校史馆。这座始建于1952年的建筑,2014年经修缮后成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被列入自治区特色博物馆名录,成为新时代红色教育的标杆。作为新疆大学的“精神原乡”,它历经九次迁址、十次扩建,从1924年创办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到今日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每一步足迹都镌刻着红色基因与丝路文明的双重印记。
在新疆大学红湖校区,学生沿俞秀松路前行 (央广网记者姜茸制图)
校史馆以“流金岁月”“红色传承”“坚守阵地”等六大主题展厅,系统呈现新疆大学百年红色脉络。1935年更名为新疆学院后,在俞秀松、林基路等共产党人引领下,学院开设唯物论辩证法课程,推行“教用合一”理念,培养出一批批青年马列主义者,掀起抗日救国宣传热潮。如“一日一分钱”运动支援前线,践行“为兴疆固边服务”的使命,让革命火种在边疆大地生生不息。
馆内珍藏的林基路手稿、杜重远烈士文物、1948年土木系学生胡丕显的注册证等实物,将革命先烈的拳拳赤子心、铮铮报国情,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让我们触摸到跨越时空的温度与力量。2023年新增的50余件校史实物,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料库。俞秀松撰写的《辛亥革命的教训》手稿尤为醒目,其倡导的“开学第一课”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实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让参观者触摸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仰。

新疆大学校史馆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在新疆大学校史馆的展陈中,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是‘守着文物’讲故事,而是让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深知,红色基因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需要被激活的生命密码。”新疆大学学生木斯塔帕·吾斯曼说道。
新疆大学校史馆,从不只是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活态课堂”。馆内,多媒体设备与自助查询系统让历史可感可触;馆外,青年师生组成的讲解志愿队,正用生动的革命故事点燃观众的理想信念。100余名学生讲解员以青春之声传递“新大红”精神,足迹远及中小学研学课堂与边疆村落。而“云上校史馆”“数字校史课堂”等创新形式更打破时空壁垒,让校史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角落。

新疆大学校史馆的机器人讲解员 (央广网记者姜茸 摄)
如今,新疆大学校史馆已成为立体思政课堂——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红色基因与科学精神在此相融。新疆大学这所欣欣向荣的高校“时刻面向未来,更从未忘记过去”,校史馆在“双一流”建设中以红为谱、以科为调,传递着边疆育才的时代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