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光明观察】
“十四五”以来,广电视听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一系列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创新破圈、走向国际。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广电媒体立足系统性变革,亟需持续凝心聚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广电精品创作,何以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最近,广电视听行业一场重磅活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备受各界瞩目。会场外各类互动项目人气爆棚,会场内各场活动几乎场场爆满,涵盖了广电视听精品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向、各个圈层。
本次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除开幕式暨主论坛外,还举办了精品之夜、10场平行论坛、6场文艺沙龙以及多场配套活动,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广播电视行业精品创作成果,探讨了新时代视听内容创作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还有力汇聚了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为新时代广电精品化发展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举办
扎根:
让精品在时代沃土绽放芳华
流量的密码是什么?这几乎是各行业都聚焦的话题。或者它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深耕内容,锻造精品”则是不变的“固定密码”。
回顾“十四五”期间的“爆款”片单,电视剧领域涌现出了诸如《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人世间》《天下长河》《我的阿勒泰》《西北岁月》《我是刑警》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
这些作品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关键在于做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清晰感知到,广电视听行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解,正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作品实践。而这一理念也在本次大会的多个场合被频频提及——
“流量的背后,是内容的能量;爆款的根基,是内涵的思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齐竹泉这样说。
“要尊重创作的规律,尊重艺术和文学的表达,用真诚的笔触与影像,回应时代、描摹人心。”导演孔笙这样说。
“文艺的根始终不变,那就是人民。”演员王雷这样说。
……
事实上,一切宏大的叙事,都要落笔于每一个“站在C位”的普通大众。所谓的精品,总能让人们感受到“国之大者”与“民之小事”的血脉相通、骨肉相连。
《2025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广电视听行业在变革与创新中砥砺前行,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大韧性,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更加强劲有力,内容生态提质扩容,微短剧、超高清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
展望“十五五”,为推动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广电21条”进一步落细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启动“剧美中国”精品创作计划,围绕传统文化、革命军事、法治安全、人间烟火、改革创新5大方向,力争打造一批精品电视剧网络剧。
多方合力的目的,是让“自上而下”的主题引领与“自下而上”的创作热情相得益彰,让“剧美中国”的蓝图与业态创新的活力交相辉映。本次大会还同期举办了“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发布了“2025年度推荐作品”和“2026年度展望作品”两大片单。“真正的内容为王,是和用户共创。浓郁文化味和烟火气的内容,才能够直抵人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葛莱说。

“视听燃·万象生”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视听展现场
焕新:
以系统性变革持续优化创作生态
精品创作,主流媒体不能缺位。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必须直面的时代考题。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正是应对这一题目的战略举措。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用户导向为牵引、以内容创新为根本、以融合传播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保障”的工作指引下,各地广电媒体积极探索,不断聚焦“用户思维”:
——北京推出“北京时间”等客户端,持续办好接诉即办、招聘直播、就医看病等民生服务;
——河南开设“我为民企办实事”专栏,两个多月给民企解决了80多件实事;
——山东自主研发的IPTV一体机,将“智慧广电+健康+养老+文旅”等融合一体,触达用户1685万户;
——重庆推出民生栏目《今日关注》被纳入当地相关部门督查体系;
……
这些实践清晰展现出广电媒体正从“传播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广电+”多元服务正走进更多受众的生活。
系统性变革还绕不开资源配置和内容评价的重构。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台长论坛,围绕坚持用户导向、加强内容创新、强化融合传播、推动科技赋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主题,研探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践。
比如,江苏打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舆论场,邀请网络大V参与节目,邀请外籍网红聊“苏超”;四川将考评端引入以日活、转发、完播率等网络指标为核心的“多维评价矩阵”;浙江推进全员绩效评价、岗位职效提升等改革措施;安徽用项目制、工作室、主理人制激发团队主动性创造性……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该是全局的、协同的、立足长远的,不是局部的、零散的、只顾眼前的,不是零敲碎打,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从理念到实践、从架构到机制的整体性重塑。”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这样说。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台长论坛现场
赋能:
用技术驱动开拓精品创作新天地
广电视听行业因科技而生,也因科技而兴。今年以来,DeepSeek等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超高清等新技术的拓展,重塑着广电视听生态业态。这些,都为精品创作打开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我们将AIGC深度融入内容创制全链条,自研的芒果大模型业务应用覆盖率超过93%,落地创新场景80余项,累计生成视频超10万条。”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介绍,《歌手2025》应用的AI智能体,带来情绪识别、全民监票等创新互动,开启了综艺新体验。
超高清技术让“超高清美学”从概念走向现实。本次大会举办了“超高清论坛”,深入贯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推动超高清发展的总体部署,聚焦“超高清发展年”工作成效,探讨超高清视听精品创作、技术应用、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展现超高清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北京率先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今年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十件大事”,设立全国首支产业发展支持资金,率先实现省级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收视规模2.1亿人次,重点平台首页首屏首播剧集基本实现超高清化,内容专区超20万小时。
技术终究是为服务内容的工具。导演陈廖宇以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为例介绍:“这部作品没有炫技,却用朴实的视听风格打动观众。”此外,《哪吒2》超150亿的票房,也印证了当技术与好故事结合,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大会主论坛启动的“纪录片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赋能,推动纪录片超高清化,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将科技与内容的融合推向深入。正如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方世忠所说:“数智超清不是新技术的终点,而是新体验的起点。”

2025中国广电视听精品之夜现场
出海:
用视听精品架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世界如何读懂中国、读懂中国文化?或许可以从广电视听作品的光影流转中找到答案——纪录片里的历史脉络、影视剧中的人间烟火,都是跨越语言、国度的文化载体。
“十四五”时期,《山海情》《我的阿勒泰》《三体》等视听精品在海外广泛传播;中国微短剧更是“圈粉”全球,“追中国剧、看中国节目”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新风尚。
《2025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显示,这一时期广电视听节目和服务出口规模增长超过40%,网络游戏、网络影视、数字文博等新型文化出海范式正在形成,300多款中国微短剧应用已上线境外平台。
这份跨越山海的传播力,有着清晰的传播逻辑。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大视听”战略指引下,北京市广电局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资源优势,推动多部北京出品的视听精品出海:《我的阿勒泰》译制版在哈萨克斯坦拿下8.2%的收视率;《国色芳华》等作品登陆匈牙利等国主流媒体;2024年扶持奖励的78部作品走进19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语言20余种。
从全国层面看,截至目前,已有29家省级广电在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账号,9个省级广电机构牵头建设成立本省国际传播中心,提高国际传播合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过深入实施“中非广电视听创作合作计划”,打造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等机制性平台,深化人文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的视听作品海外展播——“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活动在本次大会期间发布了2024年评选结果,评选围绕价值引导力、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等综合评估进行,让更多中国视听作品在全球舞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视听海报展现场
“十五五”即将开局,广电视听行业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文化使命。此次举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也传递出清晰信号——视听精品的锻造,从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人民导向、系统变革、科技赋能、开放包容的协同发力。
精品不问出处,但精品必有归处。这个归处,正是时代的印记,人民的认可,历史的检验。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雷渺鑫 孔繁鑫 张晨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