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激情“十五运” 奋进“十五五”
做好大湾区建设大文章①
十五运会的火炬传递,从深圳莲花山公园启动,在香港、澳门、广州同步起跑,四地圣火融为一体,将于11月9日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火炬塔点燃。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火炬传递。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火炬为纽带,在珠江口画出一个“同心圆”。

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港澳广深四城同时举行。来自四城的圣火汇聚广州,融为一体。南方+记者 梁钜聪 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注、领航掌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时就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他明确指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时,又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
殷切嘱托言犹在耳,谆谆教诲指引方向。
山水相连,人心相依,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地“硬联通”“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广东携手港澳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意义,愈发凸显。
“战略支点”的底气何在
秋阳夕照,伶仃洋面浮光跃金,深中通道如银龙入海。
通车一年来,珠江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跨海直连,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落笔写就。截至10月20日,深中通道总车流数超过4221万车次,单日车流量最高达18.16万车次。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破解发展之问的关键决策。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为何是粤港澳大湾区?
浩瀚珠江口,三江汇合,八口分流,造就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咸淡水交界处,也是发展意义上的双循环“交汇点”。

深中通道。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这里是联通内外的门户枢纽——
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背靠泛珠三角广阔发展腹地,向东西两翼伸展出绵长的海岸线,构建起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区域布局。
这里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
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持续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广东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其中的核心引擎珠三角已跃升为世界级制造基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地不同特质的优势形成互补,构成了大湾区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这里是充满活力的创新沃土——
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创走廊如“人”字铺展,顶点是广州南沙科学城,中间是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两个科学城,一撇一捺的底部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科创资源密集阵列,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这里的“软硬联通”初见成效——
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佛莞城际铁路等相继建成,加上原有的虎门大桥、黄埔大桥,8条跨江跨海通道将珠江口联“湾”成“圈”。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名副其实。
“粤车南下”香港政策发布,“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湾区社保服务通”“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等创新举措相继落实,粤港澳三地联合公布262项“湾区标准”。“数字湾区”建设不断深化,“制度之异”转为“制度之利”。

港珠澳大桥。图源:新华社
在美国发动关税战、全球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大湾区的“战略支点”作用更加凸显,肩负着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国家开放发展的特殊使命。
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看来,大湾区作为“战略支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对内引领,通过制度创新、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提供示范;另一方面对外衔接,作为中国对接全球的“窗口”,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增创对外合作新优势。
战略擘画之下,粤港澳携手探索,三地民众同心协力,破解循环堵点、提升循环效率,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正当其时!
“双循环”下天地宽
这个金秋,大湾区万商云集。第138届广交会吸引超3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连续举办四届的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擦亮“金字招牌”,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服贸会以“一会三地”模式联动举行……
来年秋天,下一届APEC峰会将在深圳举办。这座全中国最具活力的年轻城市,以开放之姿拥抱这个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性盛会。
如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
对内,强化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重大战略联动,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等强化省际合作。
对外,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进一步强化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以“朋友圈”打破“包围圈”。

第138届广交会吸引外商到会采购。南方+记者 张令 钟志辉摄
强化“内循环”内生动力,拓展经济纵深——
贺兰山下、松花江畔,“粤贸全国”品牌活动自2021年启动,今年以来已走进超300场国内线下展会。
畅通区内循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香港居民“北上”内地消费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120%,大湾区跨境支付笔数居全国首位。
促进区域协调——产业有序转移推动湾区优质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辐射,商人蔺国爱把电助力车生产基地从广州的租赁厂房搬进了广清产业园,实现“上下楼即上下游”。
扩大内需市场——“看全运、迎峰会、游广东、品美食、赏美景、购优品!”11月3日,广东宣布启动“粤享暖冬乐游广东”消费季活动,35亿元真金白银“大礼包”促消费惠民生。
提升产业链韧性——“1.5小时车程内我能找到所有的供应商。”完备的供应链让美国商人菲利普在广州安心经营20余年。如今,广东已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提升“外循环”能级水平,巩固开放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基因与生俱来。新形势下,如何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在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看来,关键在于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构建起要素自由流动、服务高效协同的开放生态。
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率先试点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年来,33项试点任务全面落地,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成果772项。
携手开拓新兴市场——汽笛嘹亮,首趟“蓉深港图定班列”经深圳盐田港中转至香港葵青港,换装上国际班轮发往世界各地。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为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金融“活水”。

“蓉深港图定班列”首发现场。
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优势渐显——
拓市场“内外兼修”——来自湖北的参展商唐圣武惊喜地发现,第138届广交会首次举办外贸优品拓内销活动,展馆内标注“可内销”的参展企业超过2.4万家,约占参展企业总数的77%。
吸引全球高端要素——11月5日,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核心装置首批产品启动生产。截至目前,广东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36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6000亿美元。
外资巨头纷至沓来,他们选择大湾区的行动再次证明:融入“双循环”,格局天地宽!
应变局开新局
今年10月,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与第五跑道正式投运,单月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随着7大机场织密“空中网络”,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年旅客吞吐量领先全球湾区,形成“多核驱动”的独特发展模式。
大湾区立足粤港澳,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再次强调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存在堵点、卡点。未来五年,致力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同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畅通经济循环不能仅从单一环节入手,需要针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同时发力,使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四部主任张燕表示。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大湾区内地9市入围,承接促进技术要素成果转化等七大试点任务。
澳门青年黄滋才今年搬进了位于横琴“澳门新街坊”的新家。“公司产品拿到了第一批‘澳门监造’标志,女儿也出生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他说。截至今年6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有澳资企业7189家,2.8万澳门居民在此就业生活。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孙俊杰 摄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前提。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已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运行14轮,其中约1/4用户来自粤港澳。“过去几年,散裂中子源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并产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科学成果。”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主任李晓说。
高水平人才是关键。在今年开春举办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吹响引才号角,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7月中旬,广东已吸纳超过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格局彰显新优势。
“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湾区经济起步于港口经济,但在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演进的过程中,港口基础性作用会逐步弱化,而内生性动力作用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国家发展湾区经济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过去,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展望“十五五”,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湾区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