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孙满桃)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上,欧洲图形图像联盟理事、四维时代科技董事长崔岩表示,当前文物数字化领域面临“成本过高”和“精度不足”两大普遍性挑战。

欧洲图形图像联盟理事、四维时代科技董事长崔岩。光明网记者 李伯玺/摄
如今,全球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时间和自然的挑战,如何结合前沿技术更好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要通过更多深度交流,通过不同层面的视觉来寻找更多样化的思路和解法。在圆桌论坛环节,崔岩从“公安领域”到“文博领域”的跨界视角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两者在“证据留存”和“状态监测”上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
“还有很多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经费是不足的。”崔岩认为,这种情况下,除拍照片外,人工智能包括现在的设备提供了可能性。
在文物保护领域,崔岩认为,除了展览展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监测。“特别是户外文物,随着气候的影响、风沙和环境的影响,它每一年肯定都有变化。”在他看来,如何通过长期持续的数字孪生技术,尤其是利用三维数据对文物开展监控与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他表示,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高精度的数据支撑,而这一过程中的长效监测环节,关键在于以可控成本实现持续的高精度数据采集。
“我们此前开展的指纹、足迹相关研究,包括签字笔迹、盖章痕迹的先后顺序判断,这些借助纸张上留存的指纹等痕迹,都能实现微米级数字还原。”崔岩补充道,后续可以借鉴公安领域的实践经验,从数据的客观性、采集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及防篡改性四个方面推进文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