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的家乡梵净山,红云金顶入云端。”歌谣所唱的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主峰,山上山峦叠翠,流水潺潺,植被覆盖率超过95%,享有“植物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称。
有关数据显示,梵净山繁衍着7100多种野生植物和动物,是亚热带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是“天然氧吧”。拥有良好生态的梵净山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18年7月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如何既让周边村民告别“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又不破坏山峰本来的“妆容”?当地很早就提出了“山上做影响力,山下做生产力”的保护管理思路,“山上做影响力”即保持梵净山生态的完整性,不断增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山下做生产力”则是在山下丰富旅游业态,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邱阳告诉记者,梵净山连同周边地区目前有775平方公里地域被划入保护区范围,但面向游客开放的区域仅有4万多亩。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梵净山生态系统的影响,当地一方面将核心区内的“原住民”搬迁出来,并对282公顷地域采取封禁措施;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进山游客数量,每日不超过8700人。同时,先后与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对水质、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植物监测固定样地,安置动物监测红外相机,为梵净山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当地还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通过设立监控中心、预警分中心,建立视频监控点等举措,实现了梵净山森林防火、巡护、旅游安全等智能化、一体化管理。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梵净山区域内径流系数保持稳定,森林植被蓄水能力显著增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梵净山的金字招牌让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周边的文化旅游,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梵净山东面的铜仁市江口县大力推动“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该县充分发挥梵净山的龙头引领作用,打造了一批集乡村旅游与饮食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寨,创建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20个,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持续完善接待能力,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凤刚告诉记者,该村目前正式营业的农家乐、客栈超过60家,带动6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同时,江口县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逐步构建起以“梵净山”为龙头的“生态茶”“中药材”“冷水鱼”等绿色健康产品系列品牌,建成6个省级、5个市级、7个县级农旅结合的农业园区和3个高旅游关联度的特色产业园区,绿水青山正转换成金山银山。(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