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 正文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日报2023-03-28 08:43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个必须”重要要求,是对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贯彻落实“四个必须”重要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四个必须”重要要求。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持续提高,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进出口规模超过40万亿元,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深入理解“四个必须”重要要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个必须”重要要求,是对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在质和量上取得历史性成就,总量翻了一番,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大力提高发展质量,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这不是一时一地之举,而是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只有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才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少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只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形成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征程上,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贯彻落实“四个必须”重要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繁荣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这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的商品和资源要素,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为畅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创业就业拓展空间,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焦人民幸福安康这个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基本民生保障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成长春)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空之眼瞰湛江:向海而兴 向海图强

  • 集大原高铁跨京包铁路连续梁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29日,2023年浙江省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在台州市仙居职教中心体育馆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5支篮球队在比赛中激烈角逐。
2023-05-30 10:26
2023年5月26日,山东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幸福食堂外,老人们正在排队用餐。
2023-05-28 21:45
2023年5月25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银龄工作室洛河镇驿站,志愿者们在辅导孩子们研习伞画。
2023-05-26 16:36
2023年5月24日,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龙亚村,绿色的青稞、特色藏族民居、周边茂密的树木、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2023-05-26 10:02
2023年4月29日,湖北省襄阳市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一期汉水文化珠链区正式开园。
2023-05-25 10:56
2023年5月24日,山西师范大学举办了以“重塑心秩序,青春再启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2023-05-25 10:36
2023年5月23日,俯瞰长江江苏省张家港段岸边田野,金色的麦田与大桥、民居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景图。
2023-05-24 10:09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科研监测数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保护区物种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成为鸟类乐园。
2023-05-22 10:00
5月19日,2023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在盐城市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开幕。
2023-05-22 08:49
2023年5月17日,在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曾被认为野外功能性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郁金香。
2023-05-19 14:14
近年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绿水青山城市生态环境,湖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苍鹭、白鹭等多种水鸟在湖岸繁衍生息。
2023-05-17 18:06
5月1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职教活动周暨“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启动仪式在该市苏雅拉广场举行。
2023-05-17 10:33
2023年5月15日,初夏时节,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湿地内生机勃勃,花卉、树木、桥梁和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3-05-16 10:55
2023年5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举行首届阳光体育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以“全民运动,健康工大”为主题,共设置26个参赛项目。
2023-05-10 19:41
据悉,此次作品以春天为主旋律,以视角传递出花的娇艳。向生活致敬,歌颂祖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此外,也向新时代创新发展蓝图致敬,砥砺奋进的国人倍感振奋。
2023-05-10 11:19
北平街夜市,是该地夜经济特色街区之一,拥有150余家商铺近100个摊位,汇聚了各式陕西以及全国各地特色小吃。
2023-05-04 15:24
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山东淄博,品尝走红的"灵魂烧烤"。淄博市政府和市民积极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由居民、机关工作人员等自发组成的数万名志愿者进入车站
2023-05-04 14:33
旅客乘坐的D6942次"夜市美食列车"从齐齐哈尔驶向夜幕下的哈尔滨。 "五一"假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方便旅客出行品尝龙江特色美食,体验哈尔滨夜市文化,临时增开高铁列车,将夜市美食"中央厨房"搬进高铁车厢
2023-05-04 14:26
2023年5月3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桥社区,苍翠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通村达户的公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2023-05-04 10:09
2023年4月27日,江苏连云港市首届青年艺术周系列活动——"春韵"民族音乐会举行。
2023-04-28 10:4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