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附近,未经整治的地表已经板结开裂,远处由几个集装箱搭建的简易屋舍是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部工作间(7月15日摄)。
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挖掘潜力、科学利用,对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一组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人正扎根在吉林白城大安市乐胜乡近3万亩的盐碱地上。面对环境荒凉、生活不便等诸多困难,他们向盐碱地旱田治理难题发起新的冲锋:通过新建机井、沟渠疏浚等方式摆脱盐碱地灌排不畅的困扰;通过添加硅基修复材料、机械深翻等措施疏松土壤,破除耕作障碍,加速盐分淋溶,改善盐碱土壤结构。他们以开发新技术和探索新商业模式为目标,大胆实践、小心求证,践行“新农人”的职责使命。
据了解,2022年起,中国中化下属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化环境”)对吉林白城大片盐碱地进行提升改造。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科技人员组成团队对盐碱地改造和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在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农艺配套、农田运营等方面持续发力,给出盐碱地综合利用解决方案。经过两年的修复治理,吉林西部最大的盐碱地水田单体综合整治项目——位于白城市大安市龙沼镇的龙海灌片03片区项目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万亩稻田长势良好。截至目前,中化环境在白城分别开展了4.1万亩盐碱地水田和3.6万亩盐碱地旱田的治理。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两位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建设中的泵站基坑内进行测绘(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化环境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上试种的农作物已呈现出大片绿色(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周海燕博士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试验田查看燕麦生长情况(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试验田内查看燕麦根系发育情况(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位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上巡查(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胡儒清(右)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地块上同农机操作员一起为条播机固定滴灌带(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两位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将午饭带出食堂运往工地(7月15日摄)。由于项目工地上不具备烹饪条件,他们需要每日从30公里外的驻地食堂将午饭运送到工地上。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午餐时,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在项目部由集装箱搭建的简易工作间内边吃饭边聊工作(7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中化环境大安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成员在吉林大安乐胜乡盐碱地旱田旁合影(7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未经改良耕种的盐碱地区域土壤板结失去生机,与治理后绿油油的稻田区域形成鲜明对比(7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一位中化环境吉林分公司职员在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为稻田补水(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两位中化环境吉林分公司职员在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的水稻田内取测水样(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两位中化环境吉林分公司职员在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的水稻田间进行人工巡田(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两位中化环境吉林分公司职员在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巡视稻田(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化环境吉林分公司职员在吉林大安龙沼镇龙海灌片03片区的水稻田间进行无人机巡田(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