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7周年,也是国家公祭日设立10周年。87年前的民族伤痕尚未愈合,而那些在劫难中幸存的证人,正逐渐凋零,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但历史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模糊,随着第三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增至32人。
两个“32”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对一段野蛮历史的见证,也是为传承历史记忆所做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接棒讲述历史,希望“证据”可以永远活下去。
用陪伴守护记忆,以记录延续真相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王进勤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倾听”记录着父亲的经历,也守护着父亲的记忆。
王进勤(右)与父亲王义隆(中)和大姐王富香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义隆的小女儿,王进勤陪伴父亲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已有十年。她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专注地听父亲一次次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父亲的经历不只是一段故事,更是一份宝贵的警示。”在王进勤看来,这种陪伴是一种对历史的传承。历史和岁月塑造了父亲勤俭节约、尊重生活、珍惜和平的美好品质,这些同样深深影响着王进勤的人生态度。“我一定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王进勤说。
2020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正式出版。(受访者供图)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则用文字完成了对父亲记忆的守护与延续。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在陪伴父亲的过程中,逐渐开始替父亲去讲述、传播这段历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珍视这段历史,她以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撰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一书,将这段不平凡的家族记忆保存下来。“记住这段历史并不是要记住仇恨,如果每个人都能记住这段历史,人人都会自强,国家强大起来,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常小梅说。
是亲密无间的家人 更是延续历史记忆的“拍档”
2022年,夏天行和妻子徐宏双双成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接过了传承历史记忆的接力棒。“见一个讲一个!讲一个是一个!”三年来,夫妻二人尽己所能去传播这段历史。特别是夏天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用英语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说出来更容易让外国媒体信服。”夏天行说。不仅在南京讲,就连到美国陪伴女儿一家时,他也会和图书馆管理员讲,和旧书店店主讲,还拿着新淘来的1938年的《LIFE》杂志给一同上英语课的老师、同学讲……
2023年8月9日,夏天行(右四)、徐宏(左四)与“新时代 新江苏——2023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江苏行”采访团的学生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不只有夫妻,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中也有姐妹、兄弟。
曹玉蓉在妹妹第二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曹玉莉的带动下,今年也加入到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队伍中。虽然是刚刚获得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的证书,但曹玉蓉决定替父母传承这段记忆可以追溯到2000年。曹玉蓉说,父母在世时,姐妹二人曾多次陪他们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听他们讲述当年亲人被害的悲惨遭遇。父母去世后,姐妹二人将父母遗物捐给纪念馆,希望以史明志。
2024年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活动中,任颖(左一)、于恬祥(左二)参与诵读诗歌。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如今,在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队伍中最显眼的要数今年年仅9岁的于恬祥,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薛玉娟的后人,他讲述起曾外祖母的经历如数家珍。于恬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最早源自妈妈任颖。今年母子二人也共同成为历史记忆传承人。“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体现。”任颖也希望今后可以更多从“亲子”角度来开展历史记忆传承工作,比如以母子身份开展亲子讲述等等。“希望孩子通过讲述这段历史,可以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勇于直面历史、努力守护和平的人。”任颖说。
同为母子传承人的还有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和曾外孙李玉瀚。“外婆年纪大了,讲不动了,我和儿子继续讲下去,外婆也了了一桩心事。”夏媛说。为帮助孩子以史明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夏媛有意识地带李玉瀚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与历史有关的场所。母子二人还和多名“紫金草志愿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一起,加入《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电子读物录制团队,以实际行动承担和履行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
年轻人扛过记忆传承大旗 让历史鲜活于当下
“现在我们最欣慰的就是年轻人参与到了历史记忆的传承当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之子葛凤瑾说。
蒋秉錞(后)与太奶奶陈桂香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00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蒋秉錞正是其中一位年轻人。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重外孙,蒋秉錞从幼年起便在太奶奶的讲述中感受到这段历史的重量。目前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蒋秉錞多次走访幸存者家庭,拍摄纪录片,用影像记录下珍贵的历史故事。他还计划带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参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工作,用声音传递历史记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不可忘却的过去。“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让这份记忆传承得更久更远。”蒋秉錞说。
图为马雯倩(左一)在慰问幸存者活动中与幸存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和蒋秉錞怀有相同志向的还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作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这个“95后”姑娘探望过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和大学学妹一起拍摄并制作“南京大屠杀微纪录片”,更身穿象征着紫金草的紫色马甲,无数次穿梭于纪念馆的各个角落。
从大学编导专业毕业后,马雯倩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除了坚持多年的志愿讲解,只要纪念馆有活动需要协助拍摄记录,她就二话不说拿起相机赶到现场,“年轻的一代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更好地讲述历史!”马雯倩说。
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以家人的身份守护幸存者的记忆,又以传承人的身份,将这段历史讲述给更多人听。有人从亲人颤抖的回忆中感受到历史的分量;有人将家族的苦难化作对和平的呼吁;也有人在公共平台上发声,向世界揭开那段不容回避的历史真相。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让沉重的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中延续,也让历史的证据始终鲜活。
(光明网记者 张倩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