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千年锣鼓声遇上数字时代的聚光灯,当水袖翻飞与现代舞美同台共舞,当“大舞美”“话剧加唱”成为青年人的潮品。戏曲,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节”上寻找答案——
“就像所有梨园人都有种‘文化自觉’。”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团长曾静萍谈及梨园戏发展史时,特别强调地域文化对剧种的浸润。这其中,闽南人好客又矜持的独特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群人,也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剧种的表达。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原团长 曾静萍
曾静萍分享了一个细节——曾经在创排一个梨园戏剧目时,请了一名外地导演来参与。导演作报告时,整个剧团包括炊事员在内的100多人都到场了。“听的是什么?是对外来导演会不会把梨园戏改变的担心。”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始终在剧团、剧种间传承,印证着大家对剧种深入骨髓的守护意识。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也介绍道,传统戏曲在当代的价值重构,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不管是从高甲戏成立之初,还是到现在的演化、生发、传承、发展,都在不断守正,在兼收并蓄当中采撷各家之长,生发出属于自己的表演样式。“只有心中有根,才能传承发展。”周杰俊这样说。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 周杰俊
守正,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对艺术基因的清醒认知。上述提到的“文化自觉”,也在青年一代当中得到延续。
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才、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二级演员郑雅思认为,戏曲创作对很多演员来讲都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戏曲演员长期以来比较烦恼的问题。在她看来,创作需要天赋、习惯、还有老师的指导。
郑雅思坦言,很多人对戏曲表演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差,以为只要大声唱出来就可以了。实则不然。声音也是需要塑造的,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一个声音,它的位置不一样,每个角色咬字轻重和气息谈吐也都不一样。
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青年传承人才、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二级演员 郑雅思
创新是艺术的本质,但需“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有人说,现代戏曲的困境,或许在于“旧程式难载新生活”。那么,当下我们要如何破局?答案在于创新。
“此前随团赴海外演出时,海外观众看戏的投入度和认真劲儿,令人十分感动。”在郑雅思看来,保持剧种纯粹性恰恰是创新的底气。近年来,他们推出的沉浸式剧目《陈三五娘》多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版本,包括平行时空版、赛博朋克版、读剧版、音乐会版等,均由剧团自主完成全流程创作。
“艺术是无国界的,有些外国观众也是第一次看到梨园戏,但我觉得他们是看得懂的。通过演员非常精准和精美的表达,与观众达成共鸣。有时候不用和观众介绍太多,只要你的艺术在舞台上,观众就能和你产生共鸣。”郑雅思说。
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也不能忽视。如何借好这股东风,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周杰俊介绍,在非遗景区开展常态化展演,就是一大创新举措,这既是文旅融合也是文化溯源。
“我们很珍惜当下一些良好政策。比如,传统戏剧进校园,高甲戏进大中小学、幼儿园等,这些都激励着我们做好‘进校园’这件事。”周杰俊提到,目前剧团不单单是在学校进行展演,还与学校合作共建,一起创作、一起传承,把高甲戏的美好带进学校。
曾静萍也特别关注戏曲传承人的转变。在交谈中,她回忆起过往一次采访经历带给她的触动:年轻的戏曲传承人眼中满是期待,对自身习得的剧种很有感情,有几个90后演员甚至想把自己剧种的资料整理出来。问及原因,他们说是为了要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剧种。这是最珍贵的传承火种。
郑雅思还提到,年轻观众的增多,也激发了她们的创作欲望。但创新不是迎合,而是用梨园语汇讲好新时代故事。周杰俊也分享了一组数据:仅2024年,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就演出695场,戏剧种子正在新土壤发芽。
为什么要发起全国南戏展演活动?“为了唤醒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曾静萍坦言,这些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东西,是历代艺术家不断积淀的成果,我们受益于前人的积累,也该添砖加瓦,让它更完善,留给下一代。如此代代良性循环、持续传承,才是“真正的中国”。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摄制:雷渺鑫 赵鹏超 刘昊 包装:曾震宇 撰文:吕蒙 配音:和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