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卢宇翔是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刚来到西部的卢宇翔,更像是一个“探索者”。人类学专业毕业的他,来支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通过田野调查,感受西部的真实情况、揭开西部的“神秘面纱”。
卢宇翔(第一排左三)和学生们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作为“缺乏实践验证的人类学专业学子”,来宁夏支教前,卢宇翔以为,西部的小镇应该“像厦门市郊区,虽然偏远,但配套设施还算完备”。可来到支教地后,他惊讶地发现,这里基本没有娱乐设施,灯黑的很早,饮食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比起生活条件上的落差,让他印象更深的是教学中的困难。
卢宇翔负责教八年级的地理课,一次,他在课上讲起河流结冰期,并想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知道0℃时河面会结冰,但下课后,有学生跑来问他:“老师,为什么0℃时河面就会结冰?”这里经济相对落后,很多家长选择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因此孩子们普遍缺乏生活常识。
卢宇翔在给学生们分发上课用的黏土教具(受访者供图)
同时,家长在教育中的缺位,也让孩子们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卢宇翔说:“现在很多孩子一回到家,就开始用老人的手机刷短视频,在他们眼中,短视频里的网红靠跳舞就能赚大钱。”在孩子们看来,和学习相比,当网红轻松有趣,还能赚钱。这样的认知,甚至让一些孩子选择直接辍学去拍短视频。
卢宇翔认为,这些孩子在阅历尚浅的年龄,就草率地作出了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片面、不可靠。“我们宣讲的时候常说‘种下一颗种子’,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学习的种子。”除了日常教学外,卢宇翔开始在细微处,给孩子们展示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比如他们能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和五湖四海的人交朋友。”
卢宇翔指导留守儿童用趣味吸管搭建模型(受访者供图)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卢宇翔从“探索者”变成了“建设者”。发展西部,还需要更多“建设者”。
在卢宇翔看来,西部需要技术人才。如今,大部分行业都需要科技赋能,引入技术人才能够优化当地的生产流程,推动产业转型。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同样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他提到,有学生认为“不学习也没关系,我还能开车”,但如今,这类简单工作正快速与AI融合。因此,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能服务当下产业,更能引导西部的孩子们理解和适应AI时代,防止他们与未来脱节。
其他领域的人才也同样稀缺。卢宇翔说,他支教的镇上只有一个卫生院,如果老乡病得较重,就只能坐一个小时的车到市里问诊。“这里离市区比较近,在偏远的南部山区,看病会更困难,对医疗人才的需求也更大。”
课后,卢宇翔指导学生们制作中国地形黏土模型(受访者供图)
不过,在这位“探索者”眼中,“建设西部,还是要‘授之以渔’。”在卢宇翔的努力下,埋下的“种子”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和学生们说,这一届的支教工作要结束了,有学生就在台下喊‘老师,过几年我去厦大看你!’”有的学生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但也有学生可能真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因为这颗小小的种子,孩子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方寸之间”。
埋下了种子,还需要合适的方法帮助它们生长。卢宇翔来支教前,镇上很多地理老师并不布置作业。为了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教学方式、鼓励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卢宇翔想了个办法——给全班同学记积分。成绩好、进步大、认真完成作业都可以积累分数,期末时,孩子们可以根据积分兑换小礼物。规则定下来后,大家干劲十足。最近一次考试,他的班从全年级14个班中的最后一名,进步到了第7名。“在这里,老师不能死教书,要想办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卢宇翔说。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在卢宇翔看来,选择西部,也为心中的“种子”选择了一片无限可能的土壤。“只要你愿意为西部建设出一份力,西部就会欢迎你。”
延伸阅读: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任子薇 董大正
视频制作:茹行止
(部分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