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名检察系统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倪 弋
7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名检察系统代表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与中外记者交流。
为人民司法,就是要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通过精准监督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司法办案从来都不是对法条的机械执行,而是充满温情的民生守护。”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刘玲的这番话,道出她23年先后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等多岗位工作,累计办理各类案件2000余件的坚守。
“我们办理的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承载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每一个案件,都连着民心。”刘玲分享了一个让她至今难忘的场景:通过依法抗诉,刘玲曾帮助一位67岁老人拿到拖欠已久的12万元,老人深深向她鞠了一躬说:“法律确实管用!”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刘玲和同事对劳动争议、民间借贷等常发案件,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快速办理,让司法救济更可及;案件判决后,通过“支持起诉+执行监督”全流程机制跟进监督,帮助追回欠薪。近3年,滕州市人民检察院依法支持了84名农民工起诉维权,追回欠薪190余万元。
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张晓波连续18年扎根基层,办理1500多件刑事案件。张晓波说:“每一件案件尤其是刑事案件,对当事人来讲都是‘天大的事’,需要我们尽‘天大的责’。”
张晓波与专案组在办理一起涉及300余名群众的非法集资案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开发的楼盘资金断链、工程停摆,3000余万元群众集资款没有着落。张晓波和办案人员没有简单起诉结案,而是积极说服犯罪嫌疑人主动配合,与当地政府紧密协作,最终成功盘活楼盘,为大家追回了血汗钱。
对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依法惩处。去年办理的一起案件中,他循线深挖,从最初一起销售1000余斤“假大豆种子”的“小案”,挖出一起跨省销售35吨“假大豆种子”的“大案”。
“让检察司法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用检察司法的力度守护好每一份民心。”张晓波道出作为一名检察官的职责担当。
为法治担当,离不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吴雅芳从检25年来,一直在一线办案岗位工作,办理了涉黑涉恶、跨境电信诈骗、残疾人权益保障等各类刑事案件1200多件。她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各项实事做到群众家门口、办到群众心坎里,千方百计化解矛盾,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在办理的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中,吴雅芳留意到嫌疑人言语偏激、情绪急躁,比较反常。经鉴定,嫌疑人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其丈夫生病失业、家里还有2个未成年的孩子和年迈的公婆,一家人全靠她打零工维持生活。
吴雅芳运用多部门会商机制,帮助她进行治疗、申请残疾人补助,协调社区进行调解……最终,嫌疑人病情得到控制,通过就业帮扶找到稳定工作,赔偿被害人损失,矛盾得到化解。“只要恪守司法公正、将心比心竭尽全力守护人民的利益,就能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深入人心。”吴雅芳说。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地处滇西高原,作为一名“护苗人”,云县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杨莎莎针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司法保护工作。她介绍,云县检察院于2018年创建“沧江明珠”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监督、犯罪预防、教育挽救等启动一体化办理程序,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分级干预,做到精准帮教。
“在未检工作中更需要准确把握实质法律关系,穿透表象才能更好守护公平正义。我们不止于审查表面证据,而是深挖家庭监护缺失、校园管理漏洞等根源问题。”杨莎莎说,对涉罪未成年人,不是简单“一诉了之”,而是结合民族文化背景设计帮教方案,例如邀请村寨长者参与“火塘边的听证会”,将传统互助转化为帮教矫治,“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公益诉讼检察从2015年7月试点,已走过了10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10年间,作为第一批从事公益诉讼的检察官,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汤恒明几乎跑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不仅办理了最高检、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李某等人跨省倾倒固废污染长江生态环境等“大案”,也办理了诸如施工扬尘、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窨井盖破损等群众身边的“小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
“在一个个案件办理中,我切身感受到公益诉讼检察的重要价值。”汤恒明说,随着公益诉讼法律规范的完善,办案理念进一步转变,办案能力得到提升,让监督更有底气了;公益诉讼检察不断发展,行政机关对公益诉讼更加认同了,守护公益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通过一个个案件办理,一个个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检察更加信任了,“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金贵,激励着我们以检察担当守护公益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