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8日,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苏巷镇丁庄的女山湖机场,一条长1200米、宽30米的跑道上,一架刚刚完成试飞的通用飞机缓缓降落。女山湖机场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旨在满足科研试飞、工农作业、应急救援、航空科普、研学教育等多种通用航空需求。
遥感卫星拍摄下明光女山湖机场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新华社发
这里地处皖东,是安徽发展低空经济蓝图上的一个节点。
作为工业大省,安徽于2021年成为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并逐步形成“合肥与芜湖双核驱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其中,合肥聚焦“创新研发+场景示范”,依托骆岗公园等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吸引亿航智能等头部企业落户。芜湖则深耕“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实现整机核心部件100%本地配套。滁州、安庆、亳州、黄山等城市则根据各自资源禀赋谋划产业,避免“遍地开花”的同质化竞争。
发展低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列。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等政策,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引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创业等。
遥感卫星拍摄下阜阳界首机场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新华社发
目前,安徽已建成A类通用机场6个,宁国青龙湾、肥东白龙、六安金安、明光女山湖4个通用机场已投入运营,砀山、界首2个通用机场正在取证待运营。泗县、旌德2个通用机场在建,另有超过100个临时起降点投入运行。同时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的“软基建”,加快推进“三网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即空域网、航路网、起降网以及飞行服务中心、低空智联平台,不仅解决“有机场落”,更解决“有路可飞、飞得顺畅、飞得安全”的问题。
在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中,安徽没有简单地追求机场数量或飞行器制造的单点突破,而是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应用场景创新为核心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民航处二级调研员杨艺兵介绍,安徽已形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eVTOL产业加快发展的态势,产业链涵盖飞机整机制造、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件材料、运营服务等环节,集聚企业300余家,2024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达到约550亿元。
零重力eVTOL“鹊飞”在合肥骆岗公园航站楼前做试飞准备。新华社发
让低空技术真正用起来、创价值,是安徽低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在合肥,合肥妇幼保健院(西区)距离合肥市中心血站10余公里,自从采用无人机“快递”空中送血以来,运送时间压缩一半以上,为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间,被市民们暖心称为“生命航线”;在芜湖,长江江面上空,无人机不仅可以为过境船只提供水上物资配送,还能助力高效率、高精度的长江禁捕巡航;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旅游资源丰富地,低空旅游、观光游览等消费级应用快速拓展;在皖北地区,广阔的平原和连片的农业区,为农林植保、农业勘测等无人机应用提供了天然的大规模试验场……
图为遥感卫星拍摄图。安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于2020年获批,目标定位山区“综合应用拓展”。新华社发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庆市岳西县,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我们充分利用山区特点,测试和推广无人机的各种应用场景。目前无人机在城市管理、农林植保、应急救援、河道巡检等领域已常态化运行,岳西文旅资源丰富,正在积极探索低空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岳西县发改委副主任陈飞五介绍。
杨艺兵介绍,伴随应用加速,2025年1月至8月,安徽省完成传统通航飞行3.43万架次、9759小时,同比分别增长33.52%和46.02%。2025年上半年,全省无人机总飞行时长157万小时,同比增长45.37%。
策划:刘菁
记者:张紫赟 胡锐
设计:夏园园
技术:霍彦峰、荀尚培、高方涛
鸣谢: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