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开幕。在主论坛上,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技术·创新”议题,分享数字技术在保护修复、智慧管理、内容挖掘与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展望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无限可能。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的展厅里,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孪生应用服务平台,观众可“沉浸式”游览故宫核心区域,实现“云端走进紫禁城”。
这是故宫博物院加强数字技术研发运用,推动数字化保护生动体现。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主论坛现场。光明网记者 潘迪、李伯玺、赵金悦/摄
论坛上,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自1925年成立至今,故宫历经文物南迁的艰难岁月,完成了大规模修复与现代化转型,实现了世界级博物馆的历史转变。现如今,故宫博物院保存了195万件(套)珍贵的藏品。这些文物已被采用数字技术进行了保护。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还建成线下数字馆。数字馆将海量的故宫数字资源、数字展厅和数字展柜打通,让观众或研学者“在知识的草原上随意奔驰”。
“我希望通过故宫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对故宫古建筑的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对博物馆的管理、对观众或游客的服务。”朱鸿文说,未来,故宫博物院将借力数字孪生技术与前沿科技,推动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赋能现实世界的故宫。
与会嘉宾认为,各国应加强数字技术研发运用,推动数字化保护从单一数字化存档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演进、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拓展。
近年来,陕西积极建设数字化采集展示,突破物理时空限制,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参与。
会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周勇通过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它的故事,向参会嘉宾展示陕西古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石峁遗址自1958年首次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到近十余年来大规模科学系统发掘,这座曾经被黄土掩埋的巨型城址,成为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例证。
孙周勇介绍,在考古工作中,为了直观展示这处宏大的史前城址,陕西首次将MR全息可视导览与Vision Pro混合技术,融合应用于遗址的展示与活化利用中。MR技术打破了静态展陈的边界,以三维动态方式精准复原宏大的城防体系,通过全息多媒体影像构建出沉浸式智慧导览体验。
未来,孙周勇期望通过这些数字文化传承方式,让更多公众共享这场穿越四千年的时空之旅。
技术无国界,文化共传承。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运用数字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成为推动文化永续留存、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选择。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东亚陶瓷馆馆长科拉·维尔梅尔在分享瓷器收藏数字化时介绍,面对挑战,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创新性构建“实物藏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三位一体的瓷器收藏数字化体系。
科拉·维尔梅尔说,2024年,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在线平台向公众开放,并与历史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合作,对线上资源库进行了修正和改进。该馆还利用数据记录的方式,记录来自不同地区的瓷器,以及瓷器的彩绘方式。
作为联合国创新事务主管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帮助成员国及其创业者应对知识产权与数字化的复杂挑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安德鲁·斯坦斯表示,文化遗产数字化意味着一次深刻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的复制,更是对文明传承方式的重新定义。
他进一步分析说,虽然有很多方式变动,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比如气候变化、冲突、过度旅游、自然灾害等,威胁文化遗产的存续。
“科技创新能帮助我们抵御这些威胁,3D扫描、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庙宇和文物创造数字本体。”安德鲁·斯坦斯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持续地保存和守护文明瑰宝,让更多人共享遗产,使文明成果得以永续传承。
“这些新的技术可以让古老文明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永生。”安德鲁·斯坦斯最后重申。(光明网记者 孙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