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莫让“表演式忙碌”绊住实干脚步(思想纵横)
翟晓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上。同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人把办公平台当作“戏台”,在工作中耍假把式,热衷于搞“表演式忙碌”。这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更会贻误改革发展良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是实干家。新征程上,唯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方能守好初心、担好使命,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热衷于搞“表演式忙碌”的人看似经常撸起袖子、高喊号子,实际上却总是忙在表面,到头来苦活累活没干多少、难事实事没办几件。这样的人,通常用心经营自己的“忙碌”人设,比如,他们在微信朋友圈中总是表现为加班加点,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拈轻怕重;他们热衷于搞“造景式调研”“摆拍式走访”,在镜头前面带微笑同群众手拉手,而拍过照就着急钻进车子赶赴下一个点位“打卡”;面对上级考察调研,他们不是实打实谈工作、讲问题,而是在迎来送往上花心思;他们准备的汇报材料一厚摞,展板和PPT炫酷夺目,内容不是通篇“穿靴戴帽”言之无物,就是为自己抹粉贴金……这种华而不实的作风,不仅空耗行政资源,更消磨苦干者的干事热情、牵绊实干者的干事脚步,还会把工作氛围、政治生态搞得乌烟瘴气。
“表演式忙碌”现象虽然内容多样、形式多变,但变不了、瞒不住的是表里不一、言过其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实质。那些善于搞“表演式忙碌”的人,自以为手段高明,实则自欺欺人。衡量一名干部是不是苦干实干,群众心中那杆秤最准。成绩单拉得再长、功劳簿摞得再厚,群众不满意、不认可都不能作数。
“表演式忙碌”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的是因为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而故意为之,错误地认为“看不见的实干不如看得见的表演”,这样的人干工作不是为了群众满意,而是为了领导注意。有的是因为党员干部斗争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够而被迫为之,面对形式主义不愿当即拆穿、当面批评,而是顾及面子、怕伤和气,在别人“表演”时搭把手、当观众。还有个别地方和部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对摆在面上的“可视指标”关注较多,对默默耕耘、埋头做事的干部的辛勤付出关注不够。
纠治“表演式忙碌”的形式主义作风,需要内外兼修、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多想一想自己实打实为群众解决了哪些难题,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从思想上革除“表演心态”,在行动上杜绝“表演状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解决问题、真推动发展、真服务群众中去;另一方面,必须着力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使写在纸面看的如实反映实际中干的,让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真正成为考察干部的硬指标,使表里不一、弄虚作假、摆花架子的“表演”式干部没有市场,让踏实务实、群众认可的“老黄牛”式干部脱颖而出,鲜明树立起凭实绩说话、拿实事说事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用苦干实干拼出一片新天地、做成一番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