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建立实名信息共享机制为何如此难?
对于二手号码遇到的麻烦,有网友不解,既然现在自己已经是这个号码的新主人,为什么号码之前注册过的网络账户不能与自己的号码自动解绑?
在媒体报道中,一位电信运营商从业者这样解释,一个号码从消费者不使用,到被下一个号主选定,最快要经历半年时间。但是,消费者绑定的网络业务,运营商方面无法了解到,这涉及到用户隐私,所以只能建议用户在注销号码之前取消绑定重要业务。出现问题后,新号主则要应该与相应的互联网提供商联系,证明自己的身份。
对此,马上有网友提出质疑,自己从电信服务商那里通过实名制的方式获得了一个新号码,虽然是二手的,但这个号码毕竟确实是属于自己的,电信服务商就应该为自己提供相应的验证服务,而不是让用户自己一一去向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证明“我是我”。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金融企业间应该建立一种实名身份信息共享验证机制。”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认为,当电信运营商手机号码进入回收系统和身份发生变化时,互联网厂商和金融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得知,并自动冻结和解绑服务绑定的手机号码,确保新号主不能使用原用户的服务。目前这种机制在技术上没有实现难度,难以普及的原因在于这种实名身份信息共享验证机制尚未建立。
之所以无法建立这种共享机制,陆峰解释,因为这种机制只是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单向需求,如果建立,可以避免为很多用户身份核验的麻烦和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
“对电信服务提供商而言,如果是免费的共享机制,对其来说就是一种投入和成本,所以作为掌握身份信息的电信企业没有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除非建立这种共享机制,电信企业可以收信息验证服务费。如果不能收费,只能靠国家法律来强制电信企业免费提供这种服务。”陆峰表示。
实际上,资料显示,国家工信部在这方面已经在作相关努力,去年牵头成立了一个码号资源共享平台,计划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金融、电信运营商等领域电话号码应用、资源的信息共享,来解决困扰各个行业和消费者很久的“二次号码”等难题。然而,分析人士认为,这其中的难度不可低估,除了倡导性行动,恐怕还需要通过立规甚至立法作统一要求,打通各行业间的信息壁垒。
还二手号码“清白”需要怎样的制度保障?
在这样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之前,互联网企业是否就完全不能为力,或者放任用户的隐私被泄露,或者用户使用服务的权利被限制呢?并不是。
有电信分析人士就建议,互联网提供商可以参照各大运营商对号码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规则,也设立相应的“静默期”,超过“静默期”则增加身份二次核验程序。此外,在软件设计时,可以尽量使用除手机号码外的多重认证机制,同时积极履行账号注销责任。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所以为用户账户注销提供各种障碍,多是出于私心。” 胡钢解释,这样做可以避免应用活跃用户数的减少。因为互联网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争的就是用户流量,有了流量,就能获得投资方的青睐。此外,产品的用户数量等流量数据,也是决定互联网公司估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网友提出,既然互联网企业在注销用户账户方面缺乏积极性,是否可以在行业内,建立一种快捷、统一、准确的个人信息注销制度。实际上,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技术水平并不难达到。
胡钢认为,从方便互联网用户和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角度,这种的改革方向确实是可以考虑的。
“除了对那些极为敏感的信息,比如与银行有关的,需要用户本人操作以外。对于一般的网络应用账户信息,可以建立一种统一的‘一键注销’的途径和模式。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样,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倡导,行业协会的牵头,还需要电信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配合。”胡钢表示。
胡钢还认为,建立这样一种新的机制和服务,即使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也都是合理的。一方面,节约了时间,方便了用户,维护了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厂商来说,这样的新机制也为它们减少了因为信息超载而产生的运营负担。
胡钢解释,在通信领域,注销用户账户或者说清空账户信息内容,建立这种新制度涉及到法律方面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比如,5月25日欧盟即将实行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涉及到全欧盟范围内个人信息的删除权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面临的是个人信息的管理权失控问题。
就我国而言,胡钢认为,目前,在网络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凸显,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也应该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进行研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内容就应该包括有个人信息的删除权和处置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