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东北黑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但从调研情况看,黑土地屡遭破坏,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农民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动力不足。
针对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问题,冷友斌认为,一是土地效益低,种地不赚钱;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难度大、见效慢;此外,新一代农民的土地情结正在变淡。
如何调动各方面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积极性?冷友斌建议,通过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来提高全社会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 对耕地的面积和质量问题实行综合治理。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建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在种养环节积极吸纳农户参与,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调动其参与土地保护的积极性。
二是实施“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整合区域力量,在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基础上,围绕乳制品、大米、玉米、大豆等优势农产品,实施东北地域特色的“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打造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增强黑土地的经济价值。
三是加快黑土地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黑土地质量、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推动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
四是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把“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之后, 可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鼓励地方持续加大对耕地休耕轮作、新技术模式应用、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强化生态补偿修复等鼓励性和支持性政策的投入力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葳 梁爽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