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是两个人的角力。
这不止是四只臂膀的博弈。
腰、腿、脚踝,没有一处不蓄力。
那达慕现场同时进行多组搏克比赛
搏克,蒙古语,摔跤的意思。与京津跤、保定快跤、忻州挠羊跤等中国传统摔跤一样,搏克也是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以摔倒对方为目的。
搏克手达呼日巴雅尔:这是我们从小就开始练的,传统的。有三百多个动作。一起训练的有四五十个人,平时互相摔跤实战。
最终的优胜者,就能获得由黄、绿、红、紫、蓝五色彩绸编成的“将嘎”。内蒙古第34届草原那达慕搏克比赛仲裁委员阿斯琴告诉记者,想知道搏克手的水平,看他脖颈儿项圈上的“将嘎”就知道了。
阿斯琴:摔跤技术好、赢的场次多的人,将嘎的浓度和密度要好一些。它象征性地变成一种荣誉,不能随意地说我想戴就戴。
那达慕现场的巨型“将嘎”(项圈)
达呼日巴雅尔说,在赛场上,想得到“将嘎”,可不是赢三五个人那么简单。冬天集训数月,夏天实战比赛。不分地域,不论体重级别。无论参赛人数多少,想赢得“将嘎”,在场上就绝不能有摔倒的机会。
达呼日巴雅尔:大规模的摔是512人、256人、128人、64、32、16、8、4、前2……
记者:必须是2的次方。
达呼日巴雅尔:对。我们需要根据经验充分了解你的对手,在现场观察你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你不能有失误,失误了就输了。
比如今年的草原那达慕,搏克手有512人,两两互搏,每轮淘汰一半,直到最终剩下两人,一决高下。阿斯琴说,这种赛制,叫做单淘汰制。
阿斯琴:包括腰力、转动能力和手臂的力量。(牧民的传统)驯马、驯牛、驯骆驼,不能用蛮力,要有巧劲,要有这方面的天赋才行。比赛规则就是单排淘汰,倒了就不能再上了。一跤定胜负,这是它摔跤的特点。
搏克手互相试探
机会只有一次。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的人,就失去了在搏克赛场上站起来的资格。锡林郭勒盟原搏克协会会长李·巴特尔说,是大自然教会了先民适者生存的道理。
李·巴特尔:摔跤最初是全人类的,人类的初期,与野兽搏斗的目的是猎杀野兽之后,人类互相之间进行搏斗,这时就产生了搏克。大自然有残酷现实,机遇就是一次性的。
搏克手摔倒瞬间
在大自然里,没人能预知,这次遇到的是鹿,还是虎。既然没有选择对手的能力,那就依靠强健的体魄,依靠头脑和智慧。李·巴特尔说,这也是搏克比赛不区分选手体重级别的原因之一。
李·巴特尔:搏克不止要有力量,用智慧来比赛。不是512个人里头,体重最大的保证是冠军。什么人是冠军呢?体重适当、头脑发达的人,才能胜。搏克是反攻为主,它不是主动打你,但是它一点儿都不放过你的失误。
作为一项群众基础雄厚的民间运动,搏克兼具竞技性和观赏性,是力与美的结合。如何让搏克走出草原,迈向更远?
李·巴特尔:因为它的群众基础雄厚。每两年都有一个大型发展,1982年是阿巴嘎旗正式比赛项目,1984年是锡林郭勒盟正式比赛项目,198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比赛项目,1988年成为全国农运会的表演项目。1990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民间(运动)必须走向国家正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轨道,才能发展。
何振梁先生的题字
李·巴特尔的家里,挂了一幅字,上面写着“提倡传统体育,发展搏克运动”。这是原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手书的。为了让这项运动更加根深叶茂,李·巴特尔这一代人,一直想把搏克的种子播撒得更远。
1997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式摔跤国际邀请赛中,搏克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受到国外运动员的青睐。之后,中国搏克也与法国巴黎结缘,锡林郭勒盟搏克代表队多次参加“巴黎市长杯”摔跤邀请赛,扩大了搏克在国际上的影响。在李·巴特尔的推动下,2015年9月,国际搏克训练基地·搏克研究中心,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挂牌成立。
搏克手跳模仿动物的舞步入场
有人把搏克带出去,也有外面的人走进来。阿斯琴告诉记者,这次那达慕摔跤比赛,还有外国选手。一位外国搏克手给自己取名“杭盖”。
杭盖用夹杂着英语的中文告诉记者:他来中国学习搏克5年了。在他还小的时候,看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就是与功夫有关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中国文化。
在大型搏克比赛中,杭盖曾成为64强和32强。和千千万搏克手一样,他也希望获得将嘎。他说,摔跤教会了自己,从“输”这件事上获得成长。
美国搏克手杭盖参加比赛
蒙古族搏克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项不指定传承人的非遗。在采访时,有陪着孩子参与少儿组搏克的家长说:
家长:它不只是力量,还有智慧。不是拼力气,有比他大的,他也可以用智慧把他摔倒。这种传统一代代这样下来了,都喜欢。
少儿搏克多组同时进行
阿斯琴:咱们中华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人的素质、能力、意识,也包括道德品质。
搏克比赛一跤定胜负
总要有后来者,拼搏如前,千年搏克,才会一直年轻。
那达慕现场搏克手摔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山河弦歌》,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华夏山河,感受中华文化的生机勃勃,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弦歌不绝。
监制丨高岩 刘钦
编审丨肖源 李行健
策划丨孙鲁晋
记者丨张永鹏
音频制作丨李晓东
视频摄像丨张永鹏
视频制作丨张永鹏
新媒体编辑丨章宗鹏
鸣谢丨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