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权威解读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称陕甘宁特区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陕甘边和陕北领导革命游击战争,逐步建立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11月初,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与同在陕甘根据地的红15军团会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反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1月20日至24日,在直罗镇取得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巩固了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再次主动提议“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随后,两党达成协议,将陕甘宁边区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一个行政区域。9月6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正式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边区东靠黄河,北起长城,西接六盘山,南临泾河,面积约十三万平方公里,共辖23个县。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加强政权建设,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为保障边区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边区政府充分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抗战的动员,采取减征田赋等有效政策,施行自给性的农副业生产,使边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面貌一新,实现了中共中央确立的把陕甘宁边区建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的总方针,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
抗日战争史回眸
1932年9月6日
日本内阁通过决议,承认伪“满洲国”。
1937年9月6日
八路军第129师1.3万人在陕西富平举行抗日誓师大会。
1944年9月6日
中国远征军攻克滇西要地松山。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任子薇
制作:王文韬 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