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见习记者姜姝琪)帕米尔高原的阳光如碎金般洒落,记者走进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探寻这片生命禁区里别样的坚守与动人的色彩。
作为坐落在帕米尔高原的边境派出所,这里的戍边人用钢铁意志丈量着生命禁区。排依克边境派出所自1950年成立以来,扼守瓦罕走廊咽喉要塞,海拔378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39摄氏度。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所长彭明有介绍,在辖区2500平方公里内,边境线长197.4公里,横亘着多条山口要道,分别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3国接壤,是全国自然环境最恶劣、敌情最复杂、边控任务最繁重的边境派出所之一。
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戍边民警如何坚守?带着疑问,记者跟随彭明有所长走进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红色教育基地。
2023年6月,民警们将第三代营房旧址改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主动担任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戍边故事。展览区内,陈列着退役装备车辆、复原的官兵宿舍及泛黄的老照片。
记者的目光被一封1981年老兵王建国妻子淑兰的家书所吸引。书信中,淑兰讲述着家中琐事,字里行间满是对丈夫的牵挂与独自料理家事的坚韧。在那个邮票仅需8分钱的年代,这封从山东寄往帕米尔高原的家书,需经42个驿站中转,耗时50余天才能抵达。信中“煤球票还够使”“银镯抓药”等细节,藏着一代军嫂的坚韧史诗,也体现着中国一代代戍边人家庭的情感密码。
家书是岁月的注脚,而艺术则是当下的传承。过去,妻子的家书为萧瑟的高原添上温暖底色。如今,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克依木用画笔描绘着雄疆日新的边疆色彩。这位痴迷绘画的戍边人,将战友的巡边故事、日常趣事镌刻在戍边石上。在他的带动下,石头画成为记录边疆变迁的活档案。皑皑雪峰间巡逻的背影、界碑前庄严的敬礼、牧区群众的笑靥,都成为高原上永不褪色的印记。正如副所长廖正建所言:“我们把自己化作戍边石,在边疆镌刻属于我们的印记。”
从淑兰信笺中的“煤球票”,到克依木画笔下的戍边石;从第一代官兵用马灯照亮的巡边路,到新时代民警用科技织就的防护网,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七十五年的坚守,恰似帕米尔高原的晨曦,刺破极寒的黑暗。这束光,照亮了瓦罕走廊的每一寸山河,更在亿万国人心中筑起巍峨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