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光明网推出“我是历史记忆传承人”系列访谈,记录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在传递历史上所做的努力,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广场上,有一座以幸存者为原型创作的雕塑,常引来参观者的驻足。幼小的婴儿正趴在死去母亲的身上吮吸着最后的奶水,而不远处,一个小男孩正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惨烈的景象无声地述说着这段残酷的历史,而雕塑里那位哭泣着的小男孩,就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常小梅的父亲,常志强。
常小梅与父亲常志强(受访者供图)
在常小梅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一个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些冷漠的人。“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和姐姐出去,那天雪特别大,我穿的布底棉鞋,被雪浸湿了,特别难受,我就跟爸爸撒娇,想让他抱抱我。可是他却跟我说,‘马上到家了。’当时,我委屈极了。心里不知埋怨了父亲多少次。” 直到2014年,常小梅才逐渐理解了父亲。这一年,国家首次设立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常小梅才第一次从父亲口中了解到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你能想象一个9岁的小男孩,亲眼目睹自己一家人被杀害的场景吗?我不敢想,但是不能不想。”父亲讲述的次数越多,他所经历过的那些场景,就越加细节地呈现在常小梅的眼前。她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冷漠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苦痛,是这份苦痛让他始终警惕着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家人。
也正是那一年,常小梅陪同常志强参加日本友好人士组织的幸存者联谊会,当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无数记者蜂拥而上,将两人围住。此时,常志强突然抓住了常小梅的手,对她说:“你不要走啊。”那是常小梅从未见过的眼神,她满是心疼地说:“我不走,你放心。”
后来,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越来越多,父亲要参与的采访也多了起来,有需要的时候,常小梅也会替父亲去讲述、传播这段历史,在她眼里,这是她作为幸存者后代应该做的事情。
2018年,常小梅赴日参加证言集会(受访者供图)
2018年,常小梅去日本参加证言集会,第一站,是日本广岛。在她讲述完父亲的经历之后,下面有日本民众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常小梅说:“我们今天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两国间和平、友好的未来。”
东京那一场的证言集会发言完毕,常小梅回到座位上,身旁一位日本男士,一直低着头,嘴里不断重复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原来,这位男士的父亲当时参加了侵华战争,晚年的时候还因此患上了精神抑郁,所以,他在替父亲对中国人道歉。这一刻,常小梅找到了传承这段历史记忆的意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珍视这段历史,2017年起,常小梅决心用文字将父亲不平凡的一生记录下来。她认为,作为幸存者的后代,自己有义务传承这段家族记忆;而作为中华儿女,自己更有义务传承这段民族记忆。常小梅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向世人还原那场战争的血雨腥风,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能够激励年轻一辈自强不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最终,《常志强的生活史》成功出版,这也是首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生活史,里面详细讲述了父亲常志强被战争伤痛伴随的一生。
2020年,《常志强的生活史》正式出版(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本书也被翻译成多个外文版本向海外发行,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到了这段历史,经常向常小梅来信表达对她和她父亲的敬佩,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更多的国际人士成为和平的使者。
2022年8月15日,常小梅获得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认证。对于这个身份,常小梅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之重。历史赋予了她作为幸存者后代的传承使命,她会更加努力讲好、传播好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强不息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明白了战争的可怕,才会懂得和平的可贵。
(光明网实习记者 李昱莹)
相关阅读:
【我是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天行:见一个讲一个 把家族的记忆传承下去
【我是历史记忆传承人】李真铭:争分夺秒,尽我所能,向更多人讲述这段历史
【我是历史记忆传承人】马雯倩:作为年轻一代,我将利用所学,讲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