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在西安举办。此次展览汇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肯尼亚等国的近百家政府部门、文博机构、科技企业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充分展现了先进技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续传承”,让文明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互赏互鉴”。两天时间里,展览吸引了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参观者参观。
本次展览精心设置古籍、文物、古建遗址、非遗四大板块,系统呈现数字化保护最新进展与应用场景。古籍展区聚焦“上云+修复”。在现场,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示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的高精度采集实物模型。中国国家图书馆展示了“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畅览“万卷典籍”等。该展区直观展现了数字化技术对古籍保护、利用的“双重效能”。
文物展区强化“沉浸+联通”。比如,美国AMD公司通过AI赋能,帮助永乐宫壁画实现精准修复;德国德累斯顿的皇家瓷器收藏平台,将8200件东亚瓷器及18世纪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展现;澳门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蓝色飘带”项目,以时间为脉络,呈现数字化赋能海丝沿线历史遗珍,为观者带来沉浸式艺术文化体验。此外,在该展区,参观者还能通过裸眼3D看三星堆文物、借助XR技术“穿越”秦陵地宫等,通过数字化手段,沉浸式感受文物“活起来”。
古建遗址展区突出“工程化能力”。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展区运用三维建模等设备和技术,数字化呈现近万件石制品;通过AI、VR等技术打造的香港九龙城,让人们沉浸式走进历史场景;故宫数字孪生、应县木塔数字孪生、韩国的景福宫数字孪生等项目,通过数字化建模、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建筑之中。
非遗展区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无论是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还是民间艺术,都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展现出全新的活力。如XR沉浸式“寿春楚歌”、“遇见东坡”VR世界、生成式AI参与“泥人张”创作、“钧彩叠鸣”数字交互等项目,让传统技艺以强互动、高沉浸走进生活。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不仅是一场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盛宴,更是对文明传承探索的创新实践。数字技术正拂去历史尘埃,连古今、向未来。